孫慶餘專欄:無私方能成就公民社會

2014-06-23 05:12

? 人氣

「柯文哲現象」讓許多「專業政客」頗感不適應。(圖為柯文哲夫婦端節市場拜票,吳逸驊攝)

「柯文哲現象」讓許多「專業政客」頗感不適應。(圖為柯文哲夫婦端節市場拜票,吳逸驊攝)

民進黨通過決議,年底北市長選舉不提人選,全力協助柯文哲當選,期待整合出最大在野力量,讓北市不再被一黨壟斷,給市民一個改變市政的希望。同時稍早前,雙方也達成協議,民進黨不要求柯當選後入黨,也不介入其人事安排。以上這些,民進黨都體現了「為民主相忍」及「成全他人」的無私風範,也是成熟公民社會的正面示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另一方面,大家同樣看到民進黨少數黨員如呂秀蓮「非我黨派,其心必異」及前大老沈富雄「憑什麼是你」的悻悻表現,對民進黨的禮讓柯「不依不饒」,為公民社會做了負面示範。


呂秀蓮堅持柯的國家認同不清楚,質疑柯非政黨提名故不需承擔責任,呼籲民進黨乾脆宣佈開放參選,並稱柯若落選蔡英文主席該辭職。


呂的批評全然不知所云。柯哪一點國家認同不清楚?要認同妳呂秀蓮才叫清楚嗎?柯不是民進黨提名就叫不需承擔責任,那妳呂眼中還有「公民責任」「公民社會提名」這回事嗎?究竟是黨大還是人民大?同時阿扁貪腐害了民進黨,民進黨全黨上下哪個人承擔了責任?還不是要靠選民(公民)來給民進黨教訓?至於宣佈開放參選,呂的意思是民進黨本來就選不上,不如大家胡亂攪局,把柯一起拉下來嗎?那呂連最起碼共和國的品德都沒有了,比「寧與外賊,不與家奴」的清廷惡劣!


沈富雄的出發點和呂大同小異,說柯是政治草包,「柯寶」「連寶」都是寶,自己更有資格當市長,而且他認為國民黨弊案一大堆,連未必被市民認同,到最後關頭一定是「沈柯決」,連自動被邊緣化。


沈富雄和呂秀蓮都忽略了一件事:形勢比人強。關鍵不在「憑什麼是你柯文哲」,而在公民社會喜好誰,誰就有光環。同時公民社會的判斷力未必比沈呂差,廿世紀90年代後,台灣每次大選結果都證明「人民眼睛是雪亮的」。當選民傾向藍綠對決時,第三勢力就會被犧牲(例如2006年選市長的宋楚瑜),當選民厭惡藍綠兩黨時,柯文哲這類素人就會脫頴而出。


「柯文哲現象」反映的其實是公民的成長,在厭倦了扁馬兩任政府的貪腐及藍綠政客的作風後,柯的清純直白格外讓人欣賞。此時沈呂還用藍綠對決及政客眼光談問題,只顯示他們看不到公民社會的成長。


公民社會需要被政黨政客欺騙而成長,公民自己起來承擔國家責任。美國越戰時,三任總統甘迺迪、詹森、尼克森都欺騙人民,憤怒的人民及國會最後通過了更嚴格、透明的戰爭授權法案,使總統不再能獨斷獨行。尼克森也是在人民及媒體更加懷疑警覺下,破獲了水門事件,因而身敗名裂。六、七〇年代美國公民社會的快速成長,甚至使奈斯比在《大趨勢》一書中預言代議制民主及兩黨政治即將式微,與之平行的獨立選民(中間選民)正在興起。這不正是台灣公民社會亦步亦趨的路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