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政務官化解不了爭議 請自己考慮去留

2014-04-10 15:55

? 人氣

政務官化解不了政策爭議,就得考慮去留。(吳逸驊攝)

政務官化解不了政策爭議,就得考慮去留。(吳逸驊攝)

堅持24天後,佔領立法院的學生決定撤出國會議場,這場運動從政府部門、朝野立委恍若未覺中發生、震撼與壓力下暫時畫下「逗點」(依學生語),然而,從反服貿衍生的兩岸關係、乃至兩岸各項事務協議,勢必要走向一個新的決策模式,可資反省與檢討的面向極多,對力推兩岸協議、甚至聲言不排除政治談判的馬政府而言,卻是第一個要檢討的,否則,連事務性協議都推不動,遑論政治談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必須認清兩岸關係在開放的卅年不到時間中,時緊時鬆時進時退,無可否認的,暗流潛流始終存在,「中國因素」既是台灣經濟持續發展中無法忽略的存在,更是台灣內部政治無法迴避的陰影,政府既然不可能簽了協議就讓國會背書,就得換個做法。

服貿爭議不是前例,兩岸經貿架構協議(ECFA)從陳雲林來訪台鬧到國民兩黨主席馬蔡辯論,以ECFA為前車之鑑,馬政府操作兩岸事務性協議理應有例可循,很遺憾指出,兩岸簽署ECFA有不斷與立委和媒體溝通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還有不斷投書媒體甚至自己寫部落格的經濟部長(尹啟銘);但在服貿協議,完全看不到上述兩個角色。

政府部門事前溝通不良,事後「補述」只會事倍功半,更甭提事後補述還經常是提油澆火。舉例而言,學生佔領立法院後開始服貿進校園的經濟部長張家祝一再強調,服貿懸而未決,已經影響對外經貿談判,暫緩的雙邊會談「不只一個。」他以此做為服貿非快不可的理由,再不加速台灣一定被邊緣化。

話才講完,美國在台協會(AIT)發言人金明即表示,看不出反服貿對台灣爭取加入TPP的影響,「目前台美經濟合作最重要的任務,在於雙方持續進行TIFA協商。」張家祝的發言徒然惹得外界譏評為「空包彈式的恐嚇」,別無他用。

持平而論,與台灣競爭國家、特別是南韓的自由化腳步,遠遠超過台灣,這讓兩岸包括服貿在內的各項協議都有慢不得的理由。就以韓國為例吧,他們的自由化是在學運汽油彈與棍棒齊飛下經過的歷程,取得教訓的韓國在2012年通過了《通商程序法》,除了詳細規範產業公聽會、國會監督、還有民間諮詢委員會,甚至以法律條文確保「國民意見之提出」:任何人都可向政府提出與通商協商或通商條約相關之意見,政府在認定提出意見有相關理由時,「必須努力將之反應在政策之中」。

佔領學生提出兩岸協議立法監督的訴求,完全不新,至少在馬政府就任之初準備大幅推進兩岸交流之際,輿論一再提醒,立法院長王金平本人也提出類似看法,陸委會如果認真面對問題,就不會提出所謂「四階段機制法制化」的空洞版本,至少看一看韓國版本有無參考之處吧。

經貿自由化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趨勢,正因為如此,政府才必須更有責任感地安撫國民焦慮之心,南韓與各國的經貿談判絕非一年半載就達成的,與美國、澳洲的談判至少都進行六、七年之久。

不要說南韓,就拿台灣當年與美國簽下的中美著作權協定吧,簽署之後,國會遲遲不同意相關配套修法,這個協定硬是推遲了將近六年才實施,當年還是不改選的萬年國會,都重視國民權益至此,何況已然民主化、肯定要代表民意的立法院呢?

兩岸關係、兩岸政策是台灣無法逃避最重要的國家政策,陸委會、經濟部的角色是重中之重,特別兩岸協議無不牽涉跨部會主管領域,然而從談判到簽署,連部會間的溝通說明都不夠充分,遑論對外溝通。服貿爭議不但回歸逐條審查原點,甚至回到六年多前監督條例先立法的「原點」,求快而不可得的時候,政務官至少做到負責任吧,實在做不到,很抱歉,請自己考慮一下去留。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