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揮別「泰公廟」 時代更好?更壞?

2014-02-27 11:54

? 人氣

劉泰英辦公室背後高懸的「商業奇才 經融泰斗」。(呂紹煒攝)

劉泰英辦公室背後高懸的「商業奇才 經融泰斗」。(呂紹煒攝)

走進前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的辦公室,室中唯一的字畫是座位背後大大的一幅「商業奇才 經融泰斗」;言談間,劉泰英仍難忘懷當年景,他認為現在沒有人扮演當年的他一樣,扮演帶動台灣投資的角色,所以民間投資低落。對往昔,言談之間,既驕傲又遺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登輝執政時,是劉泰英最是灸手可熱的年代。他既掌握中華開發這家上市公司,又擔任國民黨黨管會主委;開發等於是全台最大的創投基金,黨營事業當年則是財大勢大,在雜誌評比台灣企業集團實力時,黨管會曾是名列前10大的「企業集團」。

就這樣,一手開發、一手黨營事業,上有李登輝的關愛支持,下有各部會的配合,當時外界稱為「泰公」的劉泰英,在政商界呼風喚雨。有新的投資案,找泰公,不論是開發,或是黨營事業,丟出一根小骨頭來投資,都是受用無窮,有泰公「加持」,募資、拓展事業,似乎都更順哩!

借不到錢,也找泰公,開發就是給企業貸款的單位,黨營事業也對其它銀行有持股,影響力無遠引屆,只要泰公答應,就有銀行會借款。企業出現危機,更要找泰公,泰公出手相救過不少企業。1998年的本土金融風暴時,幾乎所有出問題的企業都要把求救方案送到泰公桌上。更遠的則是宏碁一度碰上財務危機,也是泰公出手相救。甚至連政府對外關係上「不方便出面、出錢」者,亦委託劉泰英負責。

當年,政商界最流行、重要者是:「有事沒事,記得去拜泰公廟」─這是民間「有拜有保佑」思維的延伸。

回頭看那段歷史,似乎就如劉泰英所說的,他是「拚命三郎」、為國家、經濟、產業作了很多事。但當泰公廟打烊、劉泰英失勢後就看出,當年「黨國一體」的體制及作法,結果是金權政治、便宜行事、資源扭曲、弊端橫生,盡在其中矣!

亞洲金融風暴前,幾個亞洲國家經濟成長突飛猛進,成為舉世典範;但不久全垮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檢討結果則是這些國家縱然靠著強而有力的政府(有些甚至是獨裁政權),透過政治權勢者的親族、親信,與民間企業、國外資金結合,給予個人、企業特許權、利益,排除投資障礙…,暫時撐起漂亮的經濟成長率。但其中充滿著貪污、弊端、權錢交易、資源錯置,國家的經濟、社會終究要受害,這種被稱為「裙帶資本主義」是難以為繼,為惡遠高於為善。

台灣這十幾年的民間投資不理想,原因很多;政府法令不鬆綁,如電子商務、金融等法令落後,難以產生新投資。還有社會不接受高污染產業;當年六輕能過關,但七輕、國光石化兩個加起來就近兆元的投資案,則只能胎死腹中。此外,全球科技產業典範移轉、台廠競爭力落後,也讓科技業陷困境,新投資、新創事業全少了。當然,政治上兩黨惡鬥、政策反覆不定、官員缺乏前瞻與擔當、政府無能解決投資障礙…..,都扮演一定的原因。

但就算舉出千百種投資停滯的因素,也輪不到「少了泰公廟」這樣的大廟這個因素吧!

促進經濟成長、提振民間投資,政府與企業還有很多事要作,更要加把勁。至於像已進入歷史的「泰公廟」,就讓它留在歷史灰燼中,及泰公的記憶中吧,可千萬別不小心招魂把它又招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