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微信時代寫作者如何生產自救

2014-02-16 07:45

? 人氣

網路時代寫作者面臨如何生產點自救的難題(取自騰訊大家網)

網路時代寫作者面臨如何生產點自救的難題(取自騰訊大家網)

2014年2月8日的朋友圈裡流傳一篇文章,叫《知情人披露江青真實死因:並非上吊自殺》。文章交待:採訪到知情人不容易,作者費了功夫。但就算不是功夫是運氣,這也是中獎的運氣。可是,圈裡推薦這篇文章時沒有作者的名字,我在網上搜索,也沒有找到。把這篇文章推到朋友圈的微信公號,在文章的末尾,講了很多推銷自己公號的理念,講得很不錯的,但就是它推薦的文章的作者的名字忘掉了,也沒有說出自什麼刊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像這樣的「裸轉」,目前是不少人的習慣,不會遇到任何問題。長期以來,這也是網路的習慣。還以這篇文章為例,在網上,轉載它的有幾大商業門戶,還有人民網,上了強國論壇的「讀史筆記」專欄,也一樣忽略作者和文章出處。人民網的轉載顯示:有一個叫《舊聞新讀》的紙媒或網刊曾發表過。鳳凰網的轉載顯示:有一個叫《快樂老人報》的,從《中國新聞週刊》摘編了它,各大網路「脾氣」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是,網路轉載會在文章的末尾會署上網路編輯的名字,但文首還是沒有作者的名字。

這麼轉來轉去,一件無數人分享過的精神文化產品,就轉成了流浪網路的無主財產。幾個月前,有一天筆者在微信公號上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好生眼熟,回頭看文首,沒有署名,愣了一陣才想起這不是我寫的麼。這也叫時過境遷,文章等於丟在廣闊的互聯網廣場上流浪兒,有興趣的都可以把它弄回去打打工。在微信時代,手機終端的流浪孩子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人們推銷公號的意識越來越強。大家都認為,公號可能有盈利的日子,就是想著流浪孩子獲利,這種現象不是很可怪麼。

這種情況,是其來有自的。追溯到早期,在民國,文章肯定都是有主人的;但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就取消過一次稿費;到了「文革」,更沒了個人創作和言論自由的空間,更別提稿費。報紙上的革命文章要不署化名,要不署集體創作。從那時起,許多職業寫作者拿財政工資,也就是被勞動人民養起來的。他們要不為革命意識形態寫作,等於白吃黨的飯;寫了要是拿稿費,等於領了雙份報酬。

到了新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市場經濟,雖然作家還養著,但稿費也開始恢復了。80年代文學期刊的繁榮,90年代市場報刊的興起,拿工資的寫作者不夠勝任了,開始出現自由撰稿人。這時稿費很低,低到全國沒有幾個人能靠寫活命。後來受市場調節,如果不寫時政類的題材,職業的自由撰稿人可以活出來了。但還有嚴厲的扣稅政策扼制寫作。舉例說,如果你去挖煤,挖到三千以上才扣稅,但如果你寫作,八百開始扣。這樣的情況持續直到現在。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互聯網進入微信時代,寫作的生態發生了變化。寫作完全可以不依賴嚴格管制的傳統紙媒,也突破了幾年前興起的博客的模式——真正的自媒體時代開始了。在紙媒時代,一個人可以在報刊上開一個專欄,搞出一個特型產品。但不能離開了你所依存的報刊。前幾年的互聯網時代也是這樣,再火的博客也不能離開特定的網站。現在不同了,網路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個人雜誌」的平臺,你在上面寫作,在上面傳播,你可以經由你個人的管道——公號——直接發送到你的「客戶」那裡去的。

閉著眼睛想起來,這應該給寫作,甚至給整個思想和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而廣闊的空間。如果不扼制它,如果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法律來維護這個空間,那麼,這真是一個幸運的時代到來了。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寫作本身也成為一個自由生活的方式——你想寫就可以寫,你寫了就是「寫作者」。你寫了有讀者有紅利能養活你了,你就是職業寫作者,不需要有關方面給你頒發作家證書和記者證書。

但這對於「舊時代」的媒體和所謂職業記者是一個生死挑戰。一方面,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例如,上面那篇「找到江青最後時刻的知情人」的寫作者,他有沒有記者證,是不是供職於某一個媒體機構,完全不是問題,甚至沒有還更輕鬆。另一方面,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中)國發行的,在市場上影響最好的報刊,廣告收入也急劇下滑。誰都很難自信地說,它可以長久地撐下去。我覺得甚至撐到2014年底的信心,都很稀缺。

當然,到目前為止,也只有這樣報刊危機深重。在各個城市分食的都市報還不至於立即趴下。而各級黨委機關報的利潤還在增長,這是因為它不在市場以內,所以也不在我想說的範圍內。

這是技術革命,沒有什麼好傷感的,反倒帶來些潛在好處。紙媒的大量印刷加大了地球的污染。據說,一棵成年的樹只能生產四百份報紙,而生產一噸紙漿會產生三百噸廢水。所以報刊應該越少越好,何況中國的許多報刊本來就不該印刷。幸好今天它有了剋星——互聯網和手機終端。我覺得未來的情況是這樣:體制內的,目前看來暫時利潤還好的報紙,最終會停印;目前正在遭受挑戰的面對讀者的報刊,個別會存活下來。

過去的十幾年來,那些曾經有過追求的報刊裡,集中了一批有志向的青年,他們有的還很年輕,才滿懷理想地闖進來,他們將去向哪裡?投奔互聯網是不錯的選擇。手機正在成為主要的網路閱讀終端,如果你還想寫作,可以建一個公號玩下去。

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捩點。在此以前,互聯網充當紙媒和讀者之間的資訊掮客而聚集了人氣和財力,直到反客為主,紙媒大傷元氣,氣數散盡。不甘坐以待斃的刊物正在生產自救,辦法是老把自己拿到網路和微信上秀。但如果這是為了推銷刊物的話,那麼,算了吧。你通過網路賣刊物,廣告商為什麼不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去賣自己,而必須多交一次錢讓你印刷一次?另一種自救的辦法是自己辦網站。如果這樣走得出來自然是一段佳話。但實際上,誰都知道,前面有幾大商業門戶網站,想用獨家的資訊擠進來的希望實在太渺茫,因為你實在太單薄了。

我倒是覺得,在這樣的時候,如果報刊原意委身網路,網路也樂得包養它的話,這才是佳話。網路應該有理由這麼想:一方面沒有好的報紙報刊為你提供足夠好和足夠多的資訊,你得自己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品質;二是你不想假設國家永遠不保護網路智慧財產權,即使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不會保護,你也要想辦法超越競爭對手。

最實際的是,這個媳婦只是家道中落,人窮志短,實際上還是會下蛋的母雞。你是大網站,你把它領回家,它到了你的金窩裡,自動會下金蛋。它可以熟練地生產有一定品質的資訊產品,而你要去組建和培養這樣一個團隊,尚需時日。你擁有了自己的團隊製作的產品,就是你的獨家,別的網路不能轉發,這就你的品質,你的競爭力。

說來說去,這裡的關鍵是需要法律來保護寫作,保護網路智慧財產權。對於新聞資訊類的網路產品,你不是新聞資訊的消費者,你作為同等性質的網路媒體,不能無償轉貼過去。但如果一直像在這樣,誰都沒心思去搞原創,網路之間不會有建立在資訊品質基礎之上的競爭,自然,也就沒有興趣去收留正在沒落中的報刊和媒體人。因為同樣的道理,所謂的自媒體、微信公號,也是玩不出名堂的。

那麼,很快,一批市場化的報刊就會難以為繼。當然,中國的報刊,就算是最依賴市場的報刊,垮不垮,讓誰垮,也不是市場說了算。但儘管如此,仍然難免有一些報刊會停止印刷,最後剩下的就是一批正宗的宣傳機構。而有志青年有什麼必要用青春為市場規則已結束的遊戲去陪葬呢。

*作者為《南方人物週刊》主筆,資深評論員。(原文刊載於騰訊大家網http://dajia.qq.com/blog/358489090614496,責任編輯:代金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