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微信時代寫作者如何生產自救

2014-02-16 07:45

? 人氣

網路時代寫作者面臨如何生產點自救的難題(取自騰訊大家網)

網路時代寫作者面臨如何生產點自救的難題(取自騰訊大家網)

2014年2月8日的朋友圈裡流傳一篇文章,叫《知情人披露江青真實死因:並非上吊自殺》。文章交待:採訪到知情人不容易,作者費了功夫。但就算不是功夫是運氣,這也是中獎的運氣。可是,圈裡推薦這篇文章時沒有作者的名字,我在網上搜索,也沒有找到。把這篇文章推到朋友圈的微信公號,在文章的末尾,講了很多推銷自己公號的理念,講得很不錯的,但就是它推薦的文章的作者的名字忘掉了,也沒有說出自什麼刊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像這樣的「裸轉」,目前是不少人的習慣,不會遇到任何問題。長期以來,這也是網路的習慣。還以這篇文章為例,在網上,轉載它的有幾大商業門戶,還有人民網,上了強國論壇的「讀史筆記」專欄,也一樣忽略作者和文章出處。人民網的轉載顯示:有一個叫《舊聞新讀》的紙媒或網刊曾發表過。鳳凰網的轉載顯示:有一個叫《快樂老人報》的,從《中國新聞週刊》摘編了它,各大網路「脾氣」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是,網路轉載會在文章的末尾會署上網路編輯的名字,但文首還是沒有作者的名字。

這麼轉來轉去,一件無數人分享過的精神文化產品,就轉成了流浪網路的無主財產。幾個月前,有一天筆者在微信公號上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好生眼熟,回頭看文首,沒有署名,愣了一陣才想起這不是我寫的麼。這也叫時過境遷,文章等於丟在廣闊的互聯網廣場上流浪兒,有興趣的都可以把它弄回去打打工。在微信時代,手機終端的流浪孩子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人們推銷公號的意識越來越強。大家都認為,公號可能有盈利的日子,就是想著流浪孩子獲利,這種現象不是很可怪麼。

這種情況,是其來有自的。追溯到早期,在民國,文章肯定都是有主人的;但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就取消過一次稿費;到了「文革」,更沒了個人創作和言論自由的空間,更別提稿費。報紙上的革命文章要不署化名,要不署集體創作。從那時起,許多職業寫作者拿財政工資,也就是被勞動人民養起來的。他們要不為革命意識形態寫作,等於白吃黨的飯;寫了要是拿稿費,等於領了雙份報酬。

到了新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市場經濟,雖然作家還養著,但稿費也開始恢復了。80年代文學期刊的繁榮,90年代市場報刊的興起,拿工資的寫作者不夠勝任了,開始出現自由撰稿人。這時稿費很低,低到全國沒有幾個人能靠寫活命。後來受市場調節,如果不寫時政類的題材,職業的自由撰稿人可以活出來了。但還有嚴厲的扣稅政策扼制寫作。舉例說,如果你去挖煤,挖到三千以上才扣稅,但如果你寫作,八百開始扣。這樣的情況持續直到現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