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冰火二重奏

2014-01-27 07:42

? 人氣

當年北國之冬不再凍裂土地,似乎喪失了亙古具有的酷寒力量;當地冰雪的節慶,刻意塑造出國際觀光城市的繽紛意象,力圖走出純雪的寂寥。然而,出身南方島國的我,在踏上北海道土地的初始,卻仍嗅出極度「冷清」的北國生命基調。這個冷清世界的自然生存法則,人民從「冷清」的生活現場靜悟而得的美感意識,與燠熱台灣一年到頭的熱鬧文化,形成對比強烈的地域人文景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探究近代歷史發展的進程,竟然發覺相距千哩的台灣與北海道,原本八竿子打不著干係,卻在百餘年前一度命運相繫,於不同的歷史脈絡中開展一段相似的殖民敘事。現今的北海道隸屬於古代「蝦夷地」,最早的住民過去被日本統治者稱為「蝦夷」,意思就是「不服從的人」。換言之,1997年始獲得官方承認的當地「愛努族」,既是北海道原住民,更曾經是「不服從中央政府的人」。這樣的歷史描述也揭露了近代北海道作為日本唯一內國殖民地,有別於日本內地之傳統和人與社會的邊陲地域性格。

近代北海道是日本統治者眼中北門的「最要衝」、「鑰匙」,或是「寶庫」。明治政府開啟大規模的北海道拓殖行動,除了因為北方領土的紛爭加遽,日本和中、俄兩國不時出現緊張關係,亟需防範鄰國的入侵,更著眼於北海道作為未開發的處女地,極具產業拓殖的經濟價值。

比較來看,近代台灣曾經是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既為日本帝國掠奪資源、發展殖民經濟的對象,也是日本軍國主義者擴張的南進基地,更明確地說,這個海外殖民地乃明治政府貫徹維新主張、推動現代化文明的重要實驗場域,但其殖民政策與台灣居民的意願多有乖違。相形之下,滿清「內地」對台灣的關照,只有康熙皇帝短短的三句話:「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後來,經施琅力陳台灣乃中國沿海四省屏障,居於帝國邊陲的台灣島,才因戰略地位的考量,被正式納入了滿清的版圖。從這個角度觀察,近代北海道和台灣,同樣在時代動盪之際,接納了大量外來人口,形成移民社會,也一樣歷經島上原住民對於外來統治者同化政策的反抗。兩地都曾屈居帝國統治的邊陲,長期承受外來殖民者的剝削,並且透過拓殖動力,以及日本明治維新的文明進程,共同邁向了「想像的」現代化。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