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煩惱

2014-01-22 09:21

? 人氣

一間小小的舊書店也有煩惱(傅月庵提供)

一間小小的舊書店也有煩惱(傅月庵提供)

煩惱總是有的,即使小小一家舊書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6年春天。臺灣臺北。佐久間町。

半年忐忑之後,『日僑留遣注意事項』終於公佈。能留的、該走的,大家心裡有數。即使總督府文官宿舍區,昔日寧靜祥和早不知哪裡去了?常時入耳的是勝利者入住後,筵席重開,日夜笙歌的放聲喧嘩;哀嘆啜泣的,則是擁擠共居,面對一屋子家具器物,半生財產不知如何處置的敗戰者男女老少。

「每人僅得攜帶現金一千圓及三十公斤以下行李返國,其他有關軍用物品、金飾財物及軍事文書等,一概不准攜帶。」公告這樣規定。

那就送吧、賣吧。太平寶舊書,亂世藏黃金。第一該賣、可丟,就屬多而無當,落地成架,一櫥又一櫥的新舊書籍、期刊雜誌,以及傢俱雜物鍋碗瓢盆了。於是,草蓆一鋪,家門口馬路旁,直接叫賣了起來。一家如此,一路如此。此地是官舍區,昔時上層社會所在,物美價廉不怕沒人要,幾經哄傳,來的人越來越多,外地日人曉得這兒容易脫手,也都趕集來了。日後,簡稱「牯嶺街舊書攤」的街區,就這樣慢慢形成。

這些書,有文學有非文學,有套書有專著,有學術書有大眾刊物,甚至書類、公文都參雜其間。此後幾年,日本人走了,書留下;中國人來了,書更多──此時散出來的是被裁撤縮編機關單位的藏書、檔案,蓋個「作廢」章,便廢紙般一摞一摞直往這裡送。──此時,當有位少年郎在此立身,或者借貸或者自籌,總之做起舊書生意來了。少年很勤奮也夠聰明,終日買進賣出,多問多看多翻書,幾年之後竟也掌握這們行業訣竅,買了店面,正式開了家店。

整個1950年代裡,少年日夜打拼,低買高賣,利潤頗有。他愛書,愛看也愛賣。書進來了,見有破損,估計值得,便會在燈下裁紙湊冊,調勻漿糊,細細補綴,黏貼書脊,整修封面,題寫書名,無所不至。說也有趣,日久果真生情,他的門道更精,懂得更多,書價也越來越高。不識他心情者,都說他拿翹,待價而沽;交往久了的書友,知他愛書成痴,怕賣低了,對不起書,也傷了自己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舊書業金科玉律,他不管,惜售了!

但總而言之,拜動員戡亂台澎金馬戒嚴之賜,少年,喔不,已是中年了,因為暗中囤積了不少三○年代新文學書籍,成為台北禁書網絡一個重要節點,整整38年又256天裡,中年老闆謹小慎微地經營他這「高風險高利潤」生意,造福了許多用功的學者、好奇的學生、不怕死的出版商,乃至心口相違的官僚公務員,維持不惡的生計。時代巨輪不斷向前滾去,書商的中文舊書越賣越貴,越賣越少。相反地,南面靠牆那一整排頂著天花板的日文非文學書籍,越來越乏人問津,塵埃越積越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