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翻案是歷史研究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通常翻案的理由可分下列幾種。
1,有新資料的發現比如孫武跟孫臏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孫子兵法到底有一本還是兩本。這個問題錢穆一向主張孫武跟孫臏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只有一部。可是1972年山東臨臨沂銀雀山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才證明錢穆的說法是錯的。有一個說法考據可以推翻舊說,而考古又可以推翻考據的結論。
2,很多翻案文章是歷史人物的後人或者是門生故舊執筆,他們做翻案文章的目的多半是為了先人或者長官的歷史地位。通常這一類的方案文章都有成見。經常有溢美或者隱惡的問題。這一類的文字只能僅供參考。
3,受意識型態或社會轉型的影響,通常作者以正義使者的姿態出現,如二次大戰後的東京審判,竟然有大批美國律師替日本戰犯辯護,並且認為東京大審是不正義的,是勝利者的審判。二次大戰美軍的傷亡可能僅次於中國,但是有那麼老美幫戰犯說話,中國人到今天還有那麼多人同情汪精衞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汪精衛做翻案文章是很困難的事,汪精衛的民國史上具有多重身分,歷來討論汪精衛的文章可以說汗牛充棟,可是能公平汪精衛一生功過是非有水準作品不多。
最近坊間有一本暢銷書就是「汪精衞與中國的黑暗時代」作者是楊智與女士。
我非常認真的看完這本書,看完以後我的結論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這本書用了很多篇幅介紹汪精衛的詩詞,翻箱倒櫃地想從他的詩詞找到他從一個愛國志士變成漢奸的心歷路程,並且費盡心思爭取讀者同情。雖然作者用了很多學術語言俺飾作者的動機,可謂用心良苦,可是這些文字重複又重複,令人感覺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重複又重複大大降低了這本書的可讀性。
汪精衞個人對於響應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為理由投靠日本成立偽政府,一直到1941年12月7號日本偷襲珍珠港中國國不再孤軍抗戰,這個變化對汪精衞而言是萬萬沒有預料到的,面對這個變化根據金雄白的回憶,有一天他向他的長公子夢境說:「若中國還能有救,只有希望我是身敗名裂,而我們家的家破人亡你必須有這樣的準備,也必須迎接這樣未來命運的勇氣,(296頁)也就是說汪精衛對於投敵做漢奸這一件事情已經為自己下了結論。認為自己是一個判斷錯誤的行為。其實這個結論僅限於判斷錯誤,還沒有涉及任何汪精衛的人格問題。
而這本書一而再再而三地扭扭捏捏,拐彎抹角的替汪精衞洗白,可是面對堆積如山的史料,白紙黑字的證據,這些洗白的工作毫無說服力。
書中還強調汪偽政府治理之下的百姓生活比較安定,這種現象全世界被侵畧的淪䧟區都是一樣的,那是民族屈辱帶來的生活安定,值得誇耀嗎?淪陷區不少中國人聴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他們哭天喊地的,因為日本投降會傷害他們的私人利益。類似狀況被稱之為「光復症後群」。 (相關報導: 俞劍鴻觀點:到底汪精衛反的是什麼樣的「共」? | 更多文章 )
這本書最後用了大量的篇幅談到「投降」問題,用各種學術理論重新詮釋「投降」這兩個字的定義。並舉出法國貝當元帥降敵。二次大戰結束後學術界對貝當元帥降敵評價的變化作為案例。並且強調貝當說明被當元帥的投降並不是賣國行為,當時的法國人以及後來的史學家對被當元帥寬容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