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晚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通話,這場被部分媒體冠以「戰略溝通契機」的中美領導人對話,再度彰顯一個殘酷的地緣現實:台灣被排除在對話之外,不僅缺席於談判桌,更徹底缺席於國際話語體系。當全世界關注中美談什麼時,沒人關心台灣怎麼想,這正是我們最該警惕的時刻。
這次對話雙方關注點截然不同。美方聚焦在稀土、供應鏈、經貿平衡等「有價值的」物件;中方則再次強調台灣問題不可妥協,是「核心中的核心利益」。在這場既非平等、也非誠實的戰略對話中,台灣如同冷戰時期被劃進大國協議中的某塊勢力範圍,一言不發、無人代言,甚至連象徵性的關切都未獲得。這樣的失語,不是巧合,而是結構性被遺棄。
從川普的發言內容來看,他對台灣的冷淡幾乎近於忽略。五個月的總統任期以來,面對解放軍頻繁繞台、兩岸緊張加劇,他未曾對台灣安全表示實質立場。與其說他「克制」,不如說他精算:台灣無法為他的連任加分,也無法為美國經濟創造立即利益。當晶片、稀土與資源才是可計量的籌碼,台灣只是書桌上筆尖般微不足道—雖存在,但無價值!
反觀北京則主動出擊、有備而來。自「聯合利劍」系列軍演至今,動作不僅密集、且具系統性。中國清楚知道,只要軍事壓力與政治語言雙管齊下,台灣在國際場域就將持續被邊緣化。北京不擔心台灣表態,更不在乎台灣選民的選擇;他們唯一在意的,是國際社會是否會被他們定義「一中原則」的邏輯所吸納。而令人遺憾的是,從這次通話結果來看,北京確實成功迫使美方避免提及台灣,甚至刻意冷處理。
更令人警覺的是,這種「兩強共管、台灣沉默」的格局,正在成為新常態。白宮聲明中只字未提台灣,新華社則大篇幅鞏固「反台獨」立場。兩邊都講得頭頭是道,台灣卻如幽靈般被抹去、被替代,甚至被視為棋局中可隨時放棄的「邊角」。這不是被忽略,而是被安排、被擱置、被視為可以處理的變數—不需徵詢意見,只需通知結果。
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國內輿論卻仍有不少聲音陶醉於「被重視」的幻覺。習川對話一出,部分媒體與評論者旋即高聲歡呼「台灣再次成為焦點」,彷彿被討論就意味著存在價值。這種自我感動的心理,在國際現實中根本不值一哂。是的,我們「被談到」了,但那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命運,才被他人討論、他人主張、他人決定。
我們要勇敢面對這個殘酷事實:台灣不是因為重要才被談論,而是因為脆弱、因為危險、因為可操作。當你無法自己發聲時,你的價值就只能由別人界定;當你把戰略安全與國家未來全權交付於外力支持時,你也同時放棄了對命運的主動權。
造成今日話語權喪失的,不僅是國際現實的冷酷,更是台灣長年戰略缺位與內部共識潰散的結果。外交上,我們缺乏多邊延伸與地區聯結,只仰賴單一強權庇蔭;軍事上,過度依賴美國而非強化本身防衛信心;經濟上,一邊強調「民主供應鏈中心」,一邊卻仍無力擺脫出口單一市場的依賴。這樣的國家體質,如何與兩強談條件?又如何捍衛自身立場?
中美之間的對弈不會為台灣設立舞台,台灣若想成為地緣局勢中真正的行動者,必須先從內部做起:釐清國家定位、建立戰略共識、強化多邊外交、調整過度依賴體系。我們不能再以為「別人會保護我們」、「世界需要我們」,這種幻想只會讓我們在下一次中美交鋒中,再次失聲、再度失語,最終失去命運的所有選擇權。
在歷史洪流裡沉默的代價,是被歷史寫下結局而無力改寫。這不是宿命,而是我們選擇的路。
*作者為管理學博士 (相關報導: 川習通話!習近平籲川普撤除「消極舉措」,避免台獨分子把中美拖入危險境地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