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生專文:梅屋莊吉鑄贈四尊孫中山銅像的全過程

2025-06-08 07:00
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合照。(林丹生提供)

一九二七年四月廿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不久之後,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向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發出邀請,希望梅屋先生能以國賓身份訪問中國,據說孫中山曾經吩咐過「待革命成功之時,一定要邀請梅屋莊吉和他的家人作為國賓前來中國」。 

當收到國民政府邀請來華之後,梅屋先生為了緬懷故人孫中山的偉大思想能夠流傳後世,經過詳細思考制定了一個方案,決定在中、日兩國竪立孫中山銅像,宣傳孫中山的思想和從事日中友好事業,供後人懷念瞻仰。他首先考慮的是該把銅像塑造成什麼樣的姿態,他一邊參考孫中山各個時期的照片,一邊和雕刻家牧田祥哉一起磋商。同時還徵求了與孫中山關系頗為親近的頭山滿、萱野長知以及在日本公幹的中國革命志士們的意見。

最後敲定的是身穿禮服的孫中山像,左手插在腰間,伸出右手,向民眾宣講三民主義時的侃侃而談的姿態。雕像逼真得似乎可以聽到孫中山的聲音,目光直視前方,表現出堅毅不屈的意志和熱情,表情威嚴中透著親切。

一九二七年秋,梅屋莊吉聘請日本著名雕刻家牧田祥哉著手銅像設計、雕刻工作,委託日本第一流的銅像鑄造業主——筱原金作鑄造銅像來制作,銅像高2. 9米,重達1噸多。

據《民國日報》192896日報道:日人為總理鑄像,用款二十萬,費時一年。

20250604-據《民國日報》1928年9月6日報道:日人為總理鑄像,用款二十萬,費時一年。(林丹生提供)
據《民國日報》1928年9月6日報道:日人為總理鑄像,用款二十萬,費時一年。(林丹生提供)

​日人頭山滿氏、梅屋莊吉氏等,因與中山先生有舊,為纪念其功績起見,發起在東京與南京代建銅像,向一般同志募集費用,已託北村四海氏製造銅像。並商請森下議員赴南京與蔣介石會晤,告知銅像已經完工,將由梅屋莊吉、頭山滿等人親自送來,並擬建立於紫陵山麓中山先生墓地。

同年十月,據日本世界新聞社引述報導,梅屋等人在東京府調布村購買了一塊空地,擬將孫中山銅像安置在此,希望以此來向日本人民宣傳孫中山及日中的傳統友誼,呼籲日本政府珍惜。同時向警視廳保安科申請許可證,十月廿二日,警視廳回覆,以國體不合,不許建立。其理由是孫中山係革命家,於考慮其思想影響之結果,由內務省內定,不予許可,因此,梅屋莊吉等人竪立第一尊銅像計劃落空。

中、日關係如此緊張,緣自於五月發生的「濟南事件」,日本出兵山東濟南,雙方一度爆發軍事衝突,中國軍民死傷慘重,雙方處於敵對狀態。在日本的中國僑民及留日學生也受到虐打欺凌迫害,紛紛罷課回國,情況異常混亂。之後中、日兩國展開了責任與賠償的爭拗,王大楨(竼生)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特使派往日本做游說、協調工作。六月,林振雄被派往日本做「陸海空軍留日學生管理員」工作。倆人早年都留學日本,熟悉日本事務,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事業,因此認識不少日本軍政要人,更加認識梅屋先生,還在梅屋家族珍藏的遺物中見到當年中國革命志士為梅屋莊吉題字的遺墨字樣。

20250604-王大楨題「德」,林振雄題「東方哥修士哥」。(林丹生提供)
王大楨題「德」,林振雄題「東方哥修士哥」。(林丹生提供)

​在「梅屋莊吉關係文書」收藏的中村彌六先生書簡中,披露了這樣一個訊息,昭和(三年)19281017日,在東京的一次聚會上,有來自中國的將軍們以中村彌六先生為主賓,設宴款待,紀念時光。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更多文章

20250604-前排左一依次為:王佑瑜、林振雄、胡旗三、小三邦太郎代議士、頭山滿、熊斌、馬伯援。(林丹生提供)
前排左一依次為:王佑瑜、林振雄、胡旗三、小三邦太郎代議士、頭山滿、熊斌、馬伯援。(林丹生提供)

​從時間上來說,這些中國軍人都知道梅屋先生欲竪立第一尊孫中山銅像的經過。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