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四月廿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不久之後,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向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發出邀請,希望梅屋先生能以國賓身份訪問中國,據說孫中山曾經吩咐過: 「待革命成功之時,一定要邀請梅屋莊吉和他的家人作為國賓前來中國」。
當收到國民政府邀請來華之後,梅屋先生為了緬懷故人孫中山的偉大思想能夠流傳後世,經過詳細思考制定了一個方案,決定在中、日兩國竪立孫中山銅像,宣傳孫中山的思想和從事日中友好事業,供後人懷念瞻仰。他首先考慮的是該把銅像塑造成什麼樣的姿態,他一邊參考孫中山各個時期的照片,一邊和雕刻家牧田祥哉一起磋商。同時還徵求了與孫中山關系頗為親近的頭山滿、萱野長知以及在日本公幹的中國革命志士們的意見。
最後敲定的是身穿禮服的孫中山像,左手插在腰間,伸出右手,向民眾宣講三民主義時的侃侃而談的姿態。雕像逼真得似乎可以聽到孫中山的聲音,目光直視前方,表現出堅毅不屈的意志和熱情,表情威嚴中透著親切。
一九二七年秋,梅屋莊吉聘請日本著名雕刻家牧田祥哉著手銅像設計、雕刻工作,委託日本第一流的銅像鑄造業主——筱原金作鑄造銅像來制作,銅像高2. 9米,重達1噸多。
據《民國日報》1928年9月6日報道:日人為總理鑄像,用款二十萬,費時一年。

日人頭山滿氏、梅屋莊吉氏等,因與中山先生有舊,為纪念其功績起見,發起在東京與南京代建銅像,向一般同志募集費用,已託北村四海氏製造銅像。並商請森下議員赴南京與蔣介石會晤,告知銅像已經完工,將由梅屋莊吉、頭山滿等人親自送來,並擬建立於紫陵山麓中山先生墓地。
同年十月,據日本世界新聞社引述報導,梅屋等人在東京府調布村購買了一塊空地,擬將孫中山銅像安置在此,希望以此來向日本人民宣傳孫中山及日中的傳統友誼,呼籲日本政府珍惜。同時向警視廳保安科申請許可證,十月廿二日,警視廳回覆,以國體不合,不許建立。其理由是孫中山係革命家,於考慮其思想影響之結果,由內務省內定,不予許可,因此,梅屋莊吉等人竪立第一尊銅像計劃落空。
中、日關係如此緊張,緣自於五月發生的「濟南事件」,日本出兵山東濟南,雙方一度爆發軍事衝突,中國軍民死傷慘重,雙方處於敵對狀態。在日本的中國僑民及留日學生也受到虐打欺凌迫害,紛紛罷課回國,情況異常混亂。之後中、日兩國展開了責任與賠償的爭拗,王大楨(竼生)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特使派往日本做游說、協調工作。六月,林振雄被派往日本做「陸海空軍留日學生管理員」工作。倆人早年都留學日本,熟悉日本事務,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事業,因此認識不少日本軍政要人,更加認識梅屋先生,還在梅屋家族珍藏的遺物中見到當年中國革命志士為梅屋莊吉題字的遺墨字樣。

在「梅屋莊吉關係文書」收藏的中村彌六先生書簡中,披露了這樣一個訊息,昭和(三年)1928年10月17日,在東京的一次聚會上,有來自中國的將軍們以中村彌六先生為主賓,設宴款待,紀念時光。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 更多文章 )

從時間上來說,這些中國軍人都知道梅屋先生欲竪立第一尊孫中山銅像的經過。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九日,王大楨自日本回京,攜帶了一封梅屋給蔣介石的信件,稱已經鑄造了總理銅像二座,其中一座欲送來中國,請擇定日期以便送來安設。

一九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王大楨自上海電告南京政府:梅屋莊吉來函乘伏見丸輪船護送總理銅像來華,準於三月四日抵滬,囑轉請通知海關並懇派員接受。
同日,立法院院長胡漢民轉達王大楨來函給政府文官處,一切照辦為幸。
二月二十八日,梅屋先生偕夫人、女兒及隨員在神戶乘「伏見丸」啓程運送銅像到中國,擬計劃先船運抵達上海,再轉列車送達南京。
二月二十八日,林振雄自日本電告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梅屋攜總理銅像儉日出發,先赴北平轉首都。
三月三日,梅屋莊吉自「伏見丸」號電告南京政府主席蔣介石先生鈞鑒:孫總理銅像護送於明晨七時半入港,梅屋叩。

三月四日晨七時半,總理銅像到上海,蔣主席代表陳其采、殷汝耕、王大楨等數百人赴船中與梅氏夫婦一一握手,攝影留念、演說數小時,場面熱鬧而隆重。原本蔣介石希望梅屋即日赴南京,惟梅屋決定要去北平西山參拜總理靈柩,並請陳、殷二君電請蔣主席,知會各方照料,而梅屋夫人及女公子則暫住在上海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寓所。

總理銅像則於當天下午在北車站裝車,三月五日運抵南京。
三月六日,總理奉安委員會開第六次會議,主席孫科決議梅屋贈送總理銅像,已運抵南京,按照蔣介石的指示,將暫立軍官學校。
三月七日,梅屋抵南京,並與蔣介石見談半小時,下午乘車往北平。
三月九日,梅屋先生在隨員陪同下抵達北平,十日往西山碧雲寺謁靈。
三月十二日,各界纪念總理逝世四周年公祭,梅屋莊吉再往西山拜祭。


梅屋一行在華期間,奔走各地拜訪軍政要員,傳遞著中、日兩國的友誼,並向蔣介石提出居住在中國的要求,直至化解中、日兩國的矛盾問題。
六月一日,梅屋與犬養毅、頭山滿等日本友人参加了孫中山的奉安大典。
蔣介石對於梅屋莊吉贈送總理銅像來華,表現出極大的重視和支持,不但電請各方沿途照料之外,還令參軍處、典禮局負責梅屋莊吉一行的所有吃宿,車費等雜項支出,總數達九千五百六十元之巨,這筆款項在當年也是一筆巨款。據典禮局局長張希騫呈報,典禮局的帳戶結餘只有二千多元,支出費用一直需要其他局處共同支持。經審計院院長于右任七月五日呈報,參軍處、典禮局的招待梅屋一行款項合理,並無不妥。

10 月14 日孫中山銅像揭幕典禮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隆重舉行,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闓、林森、古應芬、宋美齡等要員及行政院、立法院、國民政府各部委、軍隊,及中外各界代表一萬餘人出席銅像揭幕儀式。孫中山銅像高2.9 米, 石基高約4 米, 以孫中山向民眾發表演講的姿勢為造型,氣勢磅礡,栩栩如生。石基上鐫刻「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銅像」, 銅像立在禮堂前,四周鋪著草坪。

銅像揭幕後,先由蔣介石致詞,然後梅屋莊吉致頌詞,他講話時充滿感情,聲調悲壯,氣概哀婉,令在場的人肅然起敬。

然而,這尊銅像卻歷經滄桑,被搬弄了數次,亦見證了南京的變遷。1942年11月,南京偽政府汪精衛將銅像搬到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廣場,1966年文革時期,南京市領導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將銅像從廣場撤除,搬到中山陵收藏,1985年安置在中山陵孫中山紀念館石級上。
在十月十四日總理銅像於中央軍校揭幕之前的一個月,林振雄在日本被蔣介石調遣回國,任命為廣州黃埔軍官學校第七期教育長,並於八月三十一日在軍校禮堂宣誓就職。
林振雄在日本任陸軍留日學生管理員時,已經知道梅屋先生鑄造銅像的經過,林振雄上任數天即寫信給身在中國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
梅屋莊吉先生大鍳:雄昨奉蔣主席委前來黃埔軍校任教育長,經於去月三十一日宣誓就職。自維榨材弗克勝任,祇有兢兢業業勉任鉅肩耳,竊敝校為孫總理所手創,篳路藍縷,慘淡經營,敝校同人承渥遺澤,擬於校旁中山公園中竪立總理銅像,以為千秋萬歲之紀念。查先生曾鑄有總理銅像兩座,其一已送南京建立,擬請將其餘一座建立於敝校,永垂不朽。或請照樣式代鑄一座,其價若千,幸乞明示,素仰先生高情厚義,大同為懷,故敢有請如荷允諾,請即示知,肅此披露敬祝時緌。弟 林振雄
廣州黃埔軍校,是孫中山一手創立的軍校,國民黨軍隊崛起之地,林振雄希望梅屋先生將另一尊總理銅像建立在軍校旁邊的中山公園,梅屋莊吉接到信函之後,會如何反應呢?
黃埔軍官學校教育長林振雄在信中提到,軍校是孫總理一手創立,開創初期條件艱辛,慘淡經營。現在師生們享受著孫中山先生遺下的福澤,希望在軍校孫中山故居旁竪立總理銅像,以便後人千秋萬世景仰。此時,國民革命軍已經完成了東征、北伐,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名義上統一了當時的中國,實現了孫中山主張北伐統一中國的遺志。

一九二九年九月六日,梅屋先生自首都去蘇州訪友遊歷,由吳縣公安局長鄭誠元親率巡隊警至車站迎接並陪同數天。當收到林振雄信件後,頓感此事意義重大,於是決定南京中央軍校十月十四日舉行銅像揭幕儀式之後,即赴上海啓程返回日本東京,著手處理第二尊銅像裝運前往廣州事宜。
但孫中山的遺產一文一武,何止黃埔軍校,還有中山大學也是同年創立。這次返回日本,梅屋先生又多了想法,決定再鑄造中山銅像,分別安置在北平、武漢、中山大學及孫中山的出生地翠亨村故居等地。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 更多文章 )
梅屋先生離開中國後,爆發了「粵桂戰爭」、「中原大戰」,地方軍隊背叛中央的戰爭,國民政府蔣主席忙於應付戰事,但數月後即告平息。
五月一日,上海市政府第一科齊科長與外交部駐滬辦事處長陳世光商定暫為保存該處,以便定期運粵。該項銅像保存之木匣,計長度為七尺,寬三尺,不特偉大且分量極重。
五月六日,黃埔軍官學校接到總理友人,日本梅屋莊吉函告,以日前所鑄造之總理銅像五座,以便建立於北平、廣州,中山等處,以資景仰,建於廣州黃埔軍官學校之總理銅像一座,現已製成,由大洋丸輪船於五月二日運抵上海,請派員迎接。軍校教育長接函後,即電上海政訓處主任伍翔就近迎總理銅像回校。(上述提及的五座總理銅像,只是梅屋莊吉計劃中鑄造而已)
五月廿八日,總理銅像今晨可抵省,在上海由軍校政訓處主任伍翔乘太古輪船護送南下,為了籌備歡迎總理銅像及梅屋先生,經於早兩日自行回軍校準備一切。
五月廿九日,梅屋鑄贈總理銅像昨晨運抵粤中,高一丈二計重七噸, 建立于黄埔軍校内。

梅屋氏談與總理革命經過:日人梅屋庄吉向極崇拜總理、曾奔走國民革命運動多年、迨總理逝世後、梅氏卽鑄總理銅像兩座、于去年擧行奉安大典時、經將一座送奉國府安設、現更將其餘一座、梅氏特親行護運來粤、奉送革命發祥知之黄埔軍校安設、經于昨(廿八)晨由太古船瓊州輸運抵省、記者聞訊、卽訪晤梅氏詳叩一切、茲分誌如下:
運粤經過,梅屋庄吉氏於前月偕其姪値賀東津村甚助神尾二男、由日本東京將總理銅像用箱妥藏由日輪運送來華、黄埔軍校聞訊、遂派訓政處伍翔、在滬守候、以便沿途招待一
切、梅氏護運抵滬後、卽轉由太古船瓊州輪輸送南下、于二十六日抵港、旋于昨(二十八)晨運抵省。
銅像重量,總理銅像、梅屋庄吉氏於總理逝世二年後在東京籌鑄、由日本著名雕刻家造像、經兩年始竣工、計銅像高一丈二尺(英尺計算)重量共七噸、矗立如生、精神奕奕、與總理生時無異。
建立地點,總理銅像運抵省後軍校卽派員由瓊州輪起運,轉由軍校之船逕赴黄埔,現軍校敎育長林振雄,以總理爲本黨民衆導師,特擇定軍校紀念碑之上建立總理銅像,使民衆萬世瞻仰。
梅屋談話:梅屋庄吉氏抵省後,軍校敎育長林振雄特招待梅氏寓於亞洲酒店,記者往訪晤時,由林敎育長介紹梅氏談話,梅氏卽檢出三十餘年前與總理秘密籌劃革命運動種種證據,幷與記者作如下:談話、我(梅氏稱)最初與總理會面,卽在我所經營的香港中環大馬路廿八號梅谷照相館内,孫先生是和英國人康德梨同來的,是時約在三十五年前,卽明治二十八年正月五日的時候,其後孫先生因爲到美國及英國、繼又到日本來。在日本的時候、始終繼續與孫先生深交,感情極厚,直至數年前逝世時止,均曾辱受孫先生的高誼,是至今還不能忘懐的孫先生在日本的時候,常到我私宅,我特開別室爲孫先生下塌之所,現在這個特別室還尚保存着,將來可以把這個特別室用寄贈到貴國。但此時尚未能辦到,實是很遺憾的一件事,其他與先生關係的話很多,非一時可以説得盡,我所以建造孫先生的銅像的志望及其意思,(一)孫先生爲世界的偉人,可供世界人的崇拜。(二)披瀝自己尊敬的赤心,而爲一般民衆萬世的追仰,當孫先生于大正十三年十二月一日離開日本的時候,到了門司,曾有一電報給我,電報大意如下:「在貴國滞留時種種煩勞、應感謝各位的厚意,今日爲全亞細亞民族復興之時,切望各位協力進行,幷祝健康」等語。閲了這個電報,那麼孫先生有統一亞細亞民族的大理想,决非爲中國統一的事而革命而努力云云。記者繼問梅屋何時離粤,梅氏答:廣州我于三十餘年前是時常往來的,此次重來,或到各處遊覧始行返處,大約逗留四個月,横竪我年已暮,不能爲社會服務了。
軍校歡迎 軍校敎育長林振雄,以梅氏此次遠道護運總理銅像來華,亟應開會歡迎,特定于今日(廿九)在黄埔軍校開歡迎會,幷柬請各界及各報社記者前往參觀,同時擧行歡筵,想届時定有一番熱烈盛况。
五月三十日,軍校教育長林振雄原定於29日舉行歡迎會,現因籌備未及,故改於一二日內舉行總理銅像揭幕禮,屆時請本省軍政要人及各機關派代表蒞黃埔參加,以昭崇敬云。
五月三十一日,軍校開會歡迎梅屋盛況,到會者千餘人情形極熱烈,梅屋氏並致答詞表示謝意。軍校教育長林振雄,以梅氏遠道護送總理銅像來粵,特於31日下午三時在黃埔軍校舉行歡迎會。

致歡迎詞:主席林振雄致歡迎詞,略謂今天在這裏開會歡迎梅屋莊吉先生是崇敬總理的一個,雖然是國籍不同,但梅屋先生贊助國民革命,是和我們一樣。總理在美國英國,得到梅屋先生援助極多,在日本梅屋先生宅傍,尚遺留一所極小房子前種一株木通樹,總理在日本的時候,住在梅先生家裏,很喜歡食那株木桶樹菓子,總理直接間接得到梅屋先生的援助極多。總理逝世後,梅屋先生為景仰總理起見,特鑄造總理銅像兩尊,去年11月時送一尊到南京中央軍校安設,現在又護送一尊來黃埔軍校,因為黃埔軍校是革命發祥地,總理手創的。所以兄弟就寫信給梅屋先生為學校鑄一尊,梅屋先生馬上答應,鑄好了還親身護送來,我們是很感謝的。候總理銅像立後,再請各位到來參加隆重的揭幕典禮,以示對總理紀念意思云。
梅屋答詞:梅屋莊吉先生因為精神不佳,故由梅氏之友津村甚之助代表演說,茲記如下,梅先生現在因精神不爽,不能高聲講話,囑兄弟代為發言,希諸各位原諒,此次梅屋先生護送孫中山先生銅像由日本來粵,經過各處,均蒙殷勤招待,本日復𠄘貴校開盛大歡迎會,無任感謝,孫中山先生畢生豐功偉績,各位早已詳悉,勿庸兄弟贅述,孫先生不僅係中國國父,實乃世界偉人,孫先生主張自由、平等、博愛,及和平、大同,孫中山奉此信條,從事革命, 四十年如一日,不料宿志未償,革命大業未完,遂爾逝世,殊屬遺憾,諸同志遵奉孫中山遺訓,方有今日之情觀,想孫先生亦都含笑九泉,兄弟受孫先生知遇,垂卅餘年,並附驥尾,力謀中日親善,東西和平,當力求實現孫先生遺志,茲為景仰孫先生遺德計,特鋳造銅像贈立黃埔軍官學校內,幸蒙嘉納,兄弟無任榮幸,最後,感謝貴校歡迎盛意。
孫總理銅像原本構想安置在孫中山故居前地,但前任代校長何遂為了紀念孫中山,一九二八年於校旁八卦山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纪念碑。後來廣東政局動盪,人事變動,何遂因事辭職,及工程資金斷裂而停工,紀念碑碑身周邊出現缺角等工程問題。
教育長林振雄以總理為民眾導師,應為萬世景仰。於銅像運來軍校途中,便決定待總理紀念碑完成修復,將總理銅像立於紀念碑之上。

因此,梅屋先生錯過了隆重的總理銅像揭幕儀式。但意想不到的是,翌年送來廣州的兩尊總理銅像,梅屋先生依然無法為總理銅像揭幕。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 更多文章 )
六月二日,省市黨部設宴款待梅屋先生一行四人。
六月三日,梅屋先生由黃埔軍校教官陳季博陪同搭輪赴澳門,再轉車至孫中山故居翠亨村遊覽,並考察銅像安置地點。
六月四日,下午抵達總理故鄉,備受該父老鄉親歡迎。
六月五日,由翠亨村轉赴唐家灣拜會中山縣縣長黃居素。

六月六日,由中山返回廣州亞洲酒店。
六月八日,梅屋於南園酒家酬謝廣東省軍政要人,籍賢答謝。並向記者表示不再赴惠州,定九日乘盧山丸輪船赴上海,返日本擬再鑄總理銅像,贈送給中山紀念堂及中山大學。
六月九日,梅屋偕其姪神尾二男,友人植賀連、津村甚之助四人,乘廣九快車赴香港搭盧山丸輪赴上海,候輪再返回日本,黃埔軍校特派政訓處主任伍翔歡送至香港。
梅屋莊吉第二次護送孫中山銅像來廣州行程結束,當第三次護送總理銅像到廣州,已經是六個月之後了。
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六週年及孫總理蒙難八周年紀念舉行時,原本打算一同舉行總理銅像揭幕儀式,但因為總理紀念碑工程未完成,故改期建立。
八月五日,總理紀念碑工程工竣,軍校定九月廿四日舉行畢業典禮及銅像揭幕儀式,但因譚延闓院長逝世而延後兩日舉行。
九月廿六日,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典禮及孫總理銅像揭幕同時舉行,當日並舉行閱兵式,前往觀禮者達數千人,省主席陳銘樞代表中央揭幕並授憑訓話。
揭幕典禮:是日下午一點三十分舉行總理銅像揭幕典禮,軍校全體官生分列於紀念碑,典禮秩序,一、肅立。二、奏樂。三、揭幕(鳴炮,由陳主席沿級登碑上,將總理遺像覆蓋之黨旗揭下。四、向黨旗國旗總理遺像行三鞠躬禮。五、恭讀總理遺囑,由陳主席恭讀。六、主席宣布舉行典禮理由。七、演講。八、高呼口號。九、奏樂。十、拍照。十一、禮成。

這是四尊總理銅像中,從建立至今,唯一沒有被搬動過的。
至於總理銅像是如何安裝在紀念碑上面的,可查閱另文「黃埔軍校孫總理紀念碑建成始末」。

二零二四年是黃埔建校一百周年,中國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也將孫中山銅像及紀念碑圖案印在郵票上,更顯歷史意義深遠,中、日友誼長存。星移斗轉,幾經滄桑,孫總理纪念碑之銅像至今依然巍峨矗立在山顛上,俯瞰著中華大地。

一九三0年十二月六日,孫科接到梅屋先生來信告知准備運送兩尊銅像來廣州,即回函表示感謝之意。

時任鐵道部部長孫科曾在一九二九年九月提議於翠亨村利用孫家祖地、宗祠佔地建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孫科先生親自負責籌辦。中山紀念中學於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廿七日奠基,至一九三四年始基本建成。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 更多文章 )
十二月十九日,民國日報云:梅屋先生由東京乘白山丸郵船運送銅像來華,預計幾日後抵達上海,然後再用中國軍艦轉運到廣州。


十二月廿六日,考試院院長兼中山大學董事長戴季陶,亦計劃回粵視察中大兼護送銅像來粵。
一九三一年一月二日,戴季陶抵達上海,三日,與梅屋莊吉乘坐士芬斯郵船南來。六日,午後四時抵達香港,晚間轉乘夜輪來廣州,七日晨可抵步。
一月七日,總理銅像則由海軍部派靖安艦護送來粵。
一月九日,總理銅像下午五時抵達廣州黃埔停泊。
一月十日,戴季陶設席在東山醫科為梅屋莊吉洗塵。
一月十一日,省主席陳銘樞在東山退思園為梅屋歡讌,省府各主要官員作陪。
一月十二日,廣州特別市市長林雲陔在市府設宴款待。
一月十三日,下午四時,梅屋一行人離省乘船赴澳門,再轉赴翠亨村,夜間十二時左右到達。
一月十四日,梅屋赴中山總理故鄉,並擇地建立銅像。陪同者有考試院參事沈覲鼎、省府秘書鄧思曉、中山縣公安局長陳偉器等多人。期間梅屋先生對記者言:本人曾到總理故鄉一次,現在第二次,總理故鄉地土風景,很像日本鄉村地方一樣⋯⋯。
一月十五日,梅屋莊吉由中山翠亨村抵達澳門,並探望總理未亡人盧慕貞夫人。當晚離澳赴港。

一月十六日,梅屋莊吉一行人由香港乘春洋丸日輪返上海。
至此,梅屋莊吉親自護送四尊總理銅像來中國的過程全部完成,據說還想再造數尊銅像建立在武漢、北京等地,但因經濟不繼及中、日兩國爆發戰爭等原因而未能實現。
一月十四日,下午三時,總理銅像由黃埔軍校以船運抵南堤天字碼頭,銅像用木箱釘封,長約六尺許,高闊約三尺,首尾用國旗黨旗遮蓋,起運後用中山大學農場汽車轉運。當日國立中山大學組織學生三百餘人守候在天字碼頭,前行者手持白布橫額,上書「國立中山大學全體同學恭迎總理銅像」字樣。戴季陶等人率領學生跟隨銅像之後,慢步而行,以示尊崇。到達中大正門約數分鐘(因爲新校舍仍未建好),便轉去石牌林場,沿途觀者皆頓足路旁,爆竹喧天,熱鬧異常。下午四點五十分,運抵石牌林場暫時停放。

一月十七日,陪同梅屋一行前往中山翠亨村的考試院參事沈覲鼎返省,即向戴院長季陶報告,擇定建立地點,幾日內即由省派艦運送銅像赴中山翠亨村。
當時孫科倡儀建立「總理故鄉纪念中學校」籌備工作進入尾段,准備動工興建。銅像運到中山之後,暫立在孫中山故居,一直至紀念中學一九三四年基本建成後,孫科兼任校長,又將銅像轉至在紀念中學內。一九三八年九月,廣東被日本侵佔,學校被迫停學,師生一度轉移到澳門繼續辦學。孫科擔心總理銅像被破壞,於是一起轉運到澳門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的故居(現今澳門的國父紀念館)停放,一直至今。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山大學舉行創校九週年紀念典禮,同時舉行總理銅像揭幕典禮,新校舍奠基典禮,全校第三次運動大會等,到埸者有數千人。

正午十二時後,在音樂悠揚,校旗招展中,鄧澤如主席步上石階,徐徐將覆蓋總理銅像之國旗卸下,掌聲亦隨即雷動。之後鄧澤如主席、鄒魯校長先後發表演講。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 更多文章 )
1934年6月,中山大學何思敬教授前往日本,帶去了校長鄒魯致梅屋莊吉一張照片及親筆信。信的全文如下:
梅屋先生大鑒:數年不見,繫念為勞,想同之也。
先生所贈中山大學之總理孫中山先生銅像,去歲中大九週年紀念時業經開幕。同時並照孫先生計劃建築石牌新校舍,本年暑假可落成一部,秋季可將農工法三學院遷進。茲因何教授思敬赴日之便,送上各種像片、拓字,請為察收是荷。手此 順頌,近祺 弟鄒魯啓
民國廿三年五月十八日

國民政府對於梅屋莊吉鑄贈總理銅像非常重視,並專文設立檔案,記錄一九二八年九月一日至一九三一年一月九日,運送四尊銅像来華,中國政府相關官員之間的電文往來。


這四尊銅像歷經九十餘年的風雨和磨難,仍然保存完好,是孫中山先生和梅屋莊吉先生跨越國界、跨越生死的偉大友誼的重要見證。梅屋莊吉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忠實追,不遺餘力地支持孫中山及中國革命事業,為中日和平而奔走,直到逝世。梅屋在臨終前留下如是遺言:吾人為中國革命所作之一切,均是為恪守與孫中山之盟約。
梅屋莊吉晚年一直為中日和平積極奔走,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梅屋莊吉抱病再次應邀會見日本外相廣田弘毅,試圖說服他放棄侵華政策,實現中日和平,不料昏倒在火車站。十一月廿三日梅屋莊吉與世長辭。

梅屋莊吉,何以一個日本人,會不離不棄,不為政治目的,不為經濟利益,卻願意散盡家財,成為中國革命家的支持者?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頭縈繞不去。
*作者為林振雄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