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明報》換將背後

2014-01-16 14:54

? 人氣

《明報》撤換總編輯,香港、馬來西亞媒體人聲援

《明報》撤換總編輯,香港、馬來西亞媒體人聲援

《明報》總編輯被撤換,傳言將由集團內另一名來自大馬的健筆代替,惹來全城關注,不但員工成立關注組要求資方解釋,連數十名專欄作家也起義式的連署質疑,甚至高喊香港新聞自由已死,可見這份報紙在香港媒體圈的份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可否認《明報》從查良鏞(金庸)1959年創辦以來,突破當年香港報界非左(親共)即右(親台)的局限,立足香港,以獨立筆鋒,報導並月旦海峽兩岸時事,1963年一篇《要褲子不要核子》社論,更轟動全球華人,樹立文人錚錚風骨的辦報典範,言論風格在這個拜金都市獨樹一幟。即使查良鏞親自提攜的林山木(林行止)後來創建《信報》,以西方價值的社會科學筆觸,闖進社會結構金字塔頂層的視野,仍無損《明報》的江湖地位。

但其實香港幾時有過屬於本土的新聞自由?殖民時期媒體都活在嚴苛的法律刀鋒下不用說了,中共從回歸前便掌握了「最有效操控傳媒的方法是從擁有權入手」的道理,統戰拉攏、委託收購、軟硬兼施的手段,無所不用,加上大陸經濟環境騰飛的現實,在港擁有媒體,儼如是在大陸投資的保險甚至是資本加持,結果連在英治時期被視為最能反映殖民政權思維的英文《南華早報》,上世紀90代被大馬富商郭鶴年收購後,也早已蛻變為「紅早」,則同期被大馬商人張曉卿購入的《明報》,獨立言論仍能維持至今,豈非已屬奇蹟?

據香港記者協會去年統計,香港除了四份佔主流媒體13.3%的左報出版人,都是全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外,2006到2013年之間,還有接近37%媒體市場的老闆也獲委為兩會代表,加上郭鶴年和張曉卿等因國藉問題不能委以大陸公職身份,則還有特區政府授予勳銜作為補足,以至記協指全港只剩《蘋果》及兩份免費報章未被吸納入體制之內。

與此同時部分媒體還會直接邀請「紅筆」擔任報社管理層。曾是香港第三大的《成報》,2011年引入長期在新華社工作的記者田炳信出任董事會主席,2012年《南華早報》則擢升身兼吉林省政協委員的王向偉擔任總編。至於張曉卿1996年購入《明報》後,便調任集團下曾任上海市宣傳部幹部的魏承思擔任主筆。魏之後被挖到亞洲電視擔任新聞總監,亞視新聞之後在香港言論圈裡的聲譽,有目共賭,不言自明。

習近平2011年中以國家副主席身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僑商時,獨與張曉卿握手,之後張加速在大陸投資。傳媒圈這次流傳兩種版本,習去年中訪問大馬正陷入管治危機的國民陣線,加大雙邊經濟關係,張本身與國陣關係千絲萬縷,也加大討好北京的力度。另一傳言則指張曉卿與反黨謀叛的薄熙來扯上關係,名下媒體當年還率先高舉「重慶模式」,是次換將是贖罪的動作。

因此,《明報》撤換總編輯並非孤立事件,尤其是習近平去年的「八一九講話」中,明言要找緊意識形態工作,在輿論戰上與西方的自由資產階級思想對抗。面對著這種聲大環境下,香港近年已躍現多個新聞網頁,但中聯辦也不甘後人,不但要求左報點名攻擊,更「鼓勵」多位香港資深媒體人也創立新的網報,挑起新型的網路言論戰。

香港新聞界前輩方蘇早對香港言論環境不表樂觀,表示做一天和尚,要響一日鐘。至於查良鏞早已出售《明報》,跟中共好好相處之餘,瀟灑人生。

香港新聞人,本來就要好自為之。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