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一個文化園區可以怎麼策展,讓參與者喜愛傳統藝術,接近傳統文化?

2017-02-15 06:30

? 人氣

圖片來源:蕭瓏文化園區官方粉絲頁
圖片來源:蕭瓏文化園區官方粉絲頁

這個展覽有幾個特色

第一、將傳統祭典、民俗及當代藝術與自然、歷史空間互文,園區雖不大,也沒有美食和文創商店,卻創造了豐富的穿梭、觀賞、玩耍、休憩、滋養的心靈層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走進園區,一座座「城市浮洲」立於草地之上,白色的開放式戶外裝置,燈光明暗,在白天與夜晚展現不同風景,觀者穿梭其間,可以看見園區天空鐵軌綠地,情感、歷史和記憶如風撲面襲來,台灣信仰文化的影像,在當代藝術的美感視角下,與你相逢,邀請你的正眼以對。

環境永續的議題被關注,歷史、情感、祭祀文化與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共生。綠意盎然的植栽或者在浮洲下方或者在屋頂,孩子在下方打水,水就竄上供給植物生機。所有的階梯都可以攀爬,不同高度產生不同視野。當一回爬高鑽低的孩子與神童,能看見更多裡外不同的神聖風景。

這些浮洲是剛取得建築新銳獎的陳宣誠共感地景ArchiBlur Lab團隊設計,2016年已經在台北展過,策展人龔卓軍的策展和臉書文字說明:「這次『近未來的交陪:蕭壠當代藝術節』與第一次完整組合起來的十個『城市浮洲列島』合體,讓這些平台發揮了展間美術館、資訊平台學校、地圖噴水島、兒童畫廊、水實驗空間、針孔顯影室、風力發電區、植物培養室與家將臉譜生活舞台的『交陪境』功能。這些城市浮洲由改造過後的糖廠空間的大門開始設置,沿鐵道穿越表演平台,延伸到戶外劇場,猶如廟會祭典中的陣頭與藝閣。」

蕭壠文化園區前身「蕭壠糖場」,為1906年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臺設立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廠,共計14棟倉庫,日據時期運糖的火車鐵道,串連起這些倉庫,形成蕭壠深具特色的南、北兩條廊道,擁有特殊的人文風貌與綠蔭建築之美。

張照堂攝影展。(作者提供)
張照堂攝影展。(作者提供)

筆者覺得這些城市浮洲,為園區帶來了新的動線和觀賞眼光,展現了當代藝術與大自然、糖廠與傳統民藝、祭祀文化的美麗交陪。

第二、擷取傳統藝術的精髓,將之挑選出來傳遞給受眾

透過當代藝術家的照片和影像,我們看見台南震興宮、慈濟宮、金唐殿中老藝師精湛的交趾陶與剪黏肖像,也看見民間流存已久的「傳神畫」。透過拓印,我們得以一睹台南老廟沙陶宮壁堵上著名傳統畫師潘麗水的「遺跡」。多虧了台南藝術公社的拓印行動,我們才勉強得見這批珍貴的文化資產:在廟方整建後,六十幅石版只剩下九幅,而精采的「四聖者」已經毀佚,只能憑拓印畫揣想。

藏寶島裡呈現了典藏於台南美術館裡,台灣五零到七零年代50年代的民間廟會文化歷史影像。以攝影家黃金樹為主,輔以沈明輝、洪碩甫、許淵富、張照堂等人作品。親眼看見這些美麗神聖的歷史影像,比任何描述文字更有直擊歷史現場的震撼與感動。比方說,長長的蜈蚣陣藝閣由無數人力扛載在肩上前行,蜿蜒沒有盡頭的進香信徒人力車隊、手持鯊魚劍進行儀式的乩童、街頭賣藝的車鼓丑旦小戲、拜拜的時髦少女、巨大的豬公、建築中的龍山寺、觀賞藝閣的人山人海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