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一個文化園區可以怎麼策展,讓參與者喜愛傳統藝術,接近傳統文化?

2017-02-15 06:30

? 人氣

胡一之(右)現在解說。左為策展人鞏卓軍。「交陪論壇.糖廠連線」最後一場「國際論壇現場。(作者提供)
胡一之(右)現在解說。左為策展人龔卓軍。「交陪論壇.糖廠連線」最後一場「國際論壇現場。(作者提供)

展區最內裏,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修復的「佳里興鎮興宮泥塑神像」肅美靜謐。前方平面設計師羅文芩規劃的拓印區,像教室課堂,又像佛前的讀經區,你可以坐下,細讀桌上平躺九塊台南老廟沙陶宮壁堵上的石碑:「韓信胯下受辱」、「孔子問禮」、「彭祖焚香祝壽延」、「孔項問答」……也可抬頭欣賞上方垂掛的石板拓印畫,以及牆面上赤足兜蛇、持劍伏魔斬妖,線條靈動的「四聖者」,這些都同樣出自於台南老畫師潘麗水之手,因為台南藝術公社的搶救而保存了拓印圖像。空間中燈光微暗,一張張方桌底下神光升起,彷彿香爐和神明燈護佑,這是松本直美為展場所做的燈光設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A14展館裡,攝影家林柏樑重拍1970年代自己所拍的廟宇工藝交趾陶與剪黏肖像,那是他的老師席德進當年帶他田野調查的台南震興宮、慈濟宮、金唐殿,攝影家在此細細對視老藝師的廟宇手藝,並返身對視自己創作的起點。林柏樑的取景角度和局部放大,幫助觀者看清楚因為高度角度限制,親身到廟宇現場也無法看見的關鍵細節和美感,以及沒有背景知識就無法注意到的重點。姚瑞中2015年走訪全台廟宇,拍攝了一百六十八尊神像,用「大神連線」來命名這個系列。在「交陪論壇-糖廠連線」最後一天的「交陪移動論壇」中,姚瑞中用「電腦」作為譬喻,生動趣味的解說:電腦要購買、開機、連線、關機,神像也是。有些神像只是沒連上線的空殼子,純粹是信徒們的「欲力投射」。

林柏樑(左)、陳伯義(右)現場解說(「交陪論壇.糖廠連線」最後一場「國際論壇」現場。(作者提供)
林柏樑(左)、陳伯義(右)現場解說(「交陪論壇.糖廠連線」最後一場「國際論壇」現場。(作者提供)

還有沈昭良的攝影,為目前存在於台灣各地的綜藝團所使用,由大貨車所改裝的油壓式舞台車留下紀錄,誘發觀者對於這項台灣特有的娛樂文化的正眼重視。日本藝術家柳美和因為這些照片,邀請台灣舞台車參加每三年舉辦一次,日本最大規模的當代藝術盛會橫濱三年展,實體展出,是首開先河的攝影外交文創輸出。

非常珍貴的是,此次展覽還包括張照堂1979年在台南安定蘇厝燒王船的紀錄片,以及為電視台拍攝的《祭典之美》。《祭典之美》紀錄了臺灣各地的民間祭典與禮俗文化,透過考古學者陳奇祿、舞蹈家林懷民、心理學者余德慧、畫家席德進等的詮釋,以及蔣勳的撰稿與獨白,探究傳統信仰的生命力和文化徵象。親眼看到珍貴的祭祀影像,以及這些藝術大師年輕時投入傳統文化的行動思索,真是令人震撼感動。

未來還可以如何跟觀眾「交陪」? 

看過展覽之後,深覺策展團隊使祭典文化與傳統藝術、當代藝術變得較為親民,而不只是不可侵犯的神聖信仰或殿堂藝術,這個目標應當延續下去。

在展覽中,觀眾除了跟廟會祭祀、傳統民藝,也跟當代藝術、自然景觀交陪。如果還有下一個階段,還可以如何跟觀眾交陪,使祭典文化、傳統和當代藝術能夠更親民近用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