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一個文化園區可以怎麼策展,讓參與者喜愛傳統藝術,接近傳統文化?

2017-02-15 06:30

? 人氣

這個文化生產平台生產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和研究論述。團隊訪問了幾十位藝術家、史學家、攝影家、評論者、古物修復者、廟畫師,出版了四本「交陪誌」,一本「藝術觀點 ACT:交陪影像」專號、一本「交陪誌 X藝術觀點ACT 」大開本增刊,整理與論述這一段豐富的民間文化生產的精神地理誌,以及精彩的個人故事。北美館的「交陪影像論壇:雙年展計畫」以及春之當代夜「當代藝術 x民藝論」論壇,也都是策展團隊在論述與辯證上的努力。 2016年7 月開始展出「近未來的交陪:藝陣 ✕當代設計展」、國外藝術家的駐村創作; 2017年1 月推出「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第一階段自 1/15-5/14,第二階段自3月啟動。以策展團隊機動迅敏、不惜工作過勞的熱情,接下來還會衍生出什麼節目猶未可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以想見在這兩年中,策展團隊對於台南地區廟宇傳統工藝、祭祀文化的深度考查,環繞蕭壠文化園區的研究,以及無數次與館方、藝術家的協調與討論、創作,耗費多少心力。地方政府再怎麼支持,經費勢必有限,但策展團隊卻以驚人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原來,2016年以前的「自我田調、對話展演、編輯出版、專題論壇、駐村對作」,都只是「近未來的交陪: 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的前置準備。

何佳興現場解說「交陪論壇.糖廠連線」最後一場「國際論壇」現場。(作者提供)
何佳興現場解說「交陪論壇.糖廠連線」最後一場「國際論壇」現場。(作者提供)

筆者曾在國家級藝文單位任職,在2017年初觀賞到如此優秀的地方性文化園區策展,不禁思考,如果一個地方性的文化園區都能夠如此下功夫花力氣,那麼國家級、中央級,有更多經費和商業支持的文創園區,應該如何見賢思齊,以身作則,示範出更精彩的策展呢?投注當代研究技術,引動藝術專業,策畫有人文深度的展演,再運用行銷能力設法開發觀眾,不是經營一個空間本來就應該努力的嗎?「近未來的交陪」示範了,只憑著地方的經費,幾個微薄的人力,就把一個歷史建物糖廠,變成有深度的傳遞傳統在地文化的文化園區。在這樣紮實的研究基礎和藝術策畫上,運用各種行銷和場館經營的靈活手段,才是理所當然。相較於許多商業化、遊樂區化的文創空間,這個「近未來的交陪」,實在有示範、釐清本末的作用。

跨領域人才的培養

筆者在上篇文章曾經提出,傳統藝術的保存和推廣,必須要找到各領域的菁英,對其教育,使其了解傳統藝術之美,再用自己的專業去「轉譯」傳統藝術,用現代化、生活化的方式,來將傳統藝術推廣出去。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策展人鞏卓軍和策展團隊,集結了傑出的當代藝術家,用各種方法,包括田野、論述、出版、創作、論壇,向傳統藝術學習,跟傳統文化對話。這些成果同時對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擴散影響力,既呼籲當代美術界應當重視傳統工藝,學院應從新的眼光去看待、挖掘傳統藝術孕育當代藝術的跨時空沃土,也進一步讓傳統藝術在這些學術和創作菁英的眼光之下,被重新梳理、介紹給大眾。我們應該要有更多這樣的藝術行動。

*作者為戲劇編導,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曾任動見体劇團團長、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藝術策畫總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