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一路在政治社會變遷中走來的歌仔戲─更正和回應阿圖塞的文章

2017-02-01 07:00

? 人氣

楊麗花的歌仔戲扮相。(走讀宜蘭官網)

楊麗花的歌仔戲扮相。(走讀宜蘭官網)

1/10風傳媒轉載了想想論壇阿圖賽的文章:【縮影人間】小明明與歌仔戲的黃金歲月,編輯並把標題改成:〈是誰殺死歌仔戲?砲轟「如喪考妣」、「地方爛戲」,40年前權貴這樣玩殘臺灣文化〉,這樣的標題用語過於粗暴煽動,內文寫作也忽略歌仔戲的歷史脈絡,本文因此提出回應和更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阿圖賽的文章從突然辭世的小明明談起,本文也從小明明1月22日追思會談起。當天楊麗花、小咪、許秀年、陳亞蘭、唐美雲…..等各歌仔戲明星幾乎都到場致意哀悼,筆者腦海也不斷回想起小明明的才華和執著。1999年,小明明希望能夠重拾最愛的歌仔戲,走出喪夫的低潮,筆者為小明明申請她的第一個歌仔戲傳習計劃補助。1999年小劇場歌仔戲王老虎搶親,2000年公共電視製播歌仔戲洛神,筆者都有幸參與籌備,聽過小明明哼唱和解說劇情。

筆者對小明明最深的印象,是她對家人朋友用心用情、把歌仔戲重情義的精神內化在生活中,以及她隨時在生活中創作歌仔調的熱情和能耐。歌仔戲已是小明明表達情感的一部分,不論在海邊、咖啡館、SPA、家中,她可以隨時以景喻情,隨口即興一段四句聯,記得她常常把筆者的名字編到四句聯裏,然後即景入詩,或褒或虧。這份運用語言的腹內實在叫人佩服。關於歌仔戲即興創作運用語言的研究,目前已有林鶴宜教授的專書《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上下編,本文先回歸正題。

小明明的歌仔戲扮相。(取自施易男臉書)
小明明的歌仔戲扮相。(取自施易男臉書)

阿圖賽原文舉了聯合報1970年6月專欄作家「何凡」的文章、立法委員洪炎秋、汪秀瑞、謝建華等人對歌仔戲的批評,以及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來說明當時文化和政治界要求禁絕歌仔戲的批判聲浪。何謂權貴?如果是指官員和知識分子,從歌仔戲興盛時期,九十年前和八十年前,日本官方和台籍菁英知識分子對歌仔戲的輕視和壓制就沒少過,但是當時的臺籍文化菁英當然不能用「權貴」來形容。讓我們從幾個層面來了解。

 (一)知識分子和政府對歌仔戲的否定

日治時期

邱坤良教授所著《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1985-1945)》為第一本完整介紹日治時期之戲劇研究的鉅著專書,以下梳理主要引自本書。最遲在1925年,歌仔戲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並進入內臺劇場,做營利售票表演,廣受歡迎。臺北松山人陳鏡波刊登在《台灣教育》分析歌仔戲竄起原因:「昭和三年(1928)以來,歌仔戲以強猛之勢風靡各地無知青年,它為什麼會紊亂風紀、破壞家庭,讓青年男女入迷、墮落呢?這項具有可怕毒害、魔力的戲劇是什麼呢?」他考察的結果約有幾點:歌詞頹廢,引誘人情慾;服裝華麗、挑逗, 將曲線大膽露骨表現, 提供男女觀眾社交的機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