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一個文化園區可以怎麼策展,讓參與者喜愛傳統藝術,接近傳統文化?

2017-02-15 06:30

? 人氣

正如策展文字所寫:「在這裡可以看到日治時期的交陪影像、張照堂在1970年代末期台灣燒王船與民間祭典的影像力道,也可以看到林柏樑重訪席德進田調足跡重拍的交趾陶與剪黏肖像、港千尋的傳神畫計畫、姚瑞中的巨大神像系列、沈昭良的舞台車系列、陳伯義的神童臉孔、Rich與許淑真的男女家將系譜、林欣怡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的信仰面向實驗影像、也可以看到請水、祭典中的兒童與紅黑臉媽祖的各色影像,洪通的三十幅艷麗童趣又充滿未來感的文字畫,南美館典藏的影像區,也將重現在這個新型的交陪境與浮洲島當中。陳冠彰與民間竹編藝師合作的西拉雅「渡船」計畫,以及先前階段的「交陪x當代設計展」四位藝術家何佳興、陳依純、胡一之、羅文岑亦於A7館、A8館展出,突破民俗博物館的思考,給予強力而溫柔的對話創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三,蘊含清楚的藝術觀點和卓越的藝術表現

跟傳統文化交陪時,這些儀式所附著的各種傳統藝術,用當代藝術的眼光去表現時,既有紀實攝影的優點,但又超越了記錄保存,擁有當代美學觀點和技巧展現。

「請水島」裏,透明的水缸當中,飄浮著請水儀式中的乩童照片。攝影家陳伯義拍攝了王船祭典的請水儀式,將影像作成透片放進水中,儀式中乩童的祈請和做法樣態在水波搖蕩中載浮載沉,不同視角、水面折射凸顯出來的某種放大縮小,同時多重交相輝映。雨水下降到水缸中,化為一圈透明之海,海中的乩童面仰上迎神,白色的透片溶於水中無形,只見黑白的影像立體浮現。是身體的局部凸顯,傳遞出詭美的儀式美感,像是具體而微的水中劇場。而此水缸的水來自於平台上蒐集過濾的雨水,呼應了「城市浮洲」裝置處理當代環境議題中的水循環問題。

U8請水島(取自鞏卓軍臉書)
請水島(取自龔卓軍臉書)

「台南藝陣館」的展覽「近未來的交陪:藝陣 ✕當代設計展」營造出一種後現代寺廟,各色各樣的神祇:實體的泥塑神像,海報的設計神像、牆面上的拓印神像,天花板垂墜下的抽象畫的神像,天花板上高掛的紅燈籠和金色神龍、廟裡的神轎和門板……都在精心設計的燈光中肅穆華美。

展場入口處牆面是燃燒的王船,牆上解說著蜈蚣陣、海族陣等傳統藝陣,根據龔卓軍在《信仰的脈絡需要認真看》的訪談,這是設計師何佳興規劃的牆面主視覺,連同海報,大量使用螢光橘,螢光粉紅、螢光綠等特殊色,卻毫不突兀。字體略微壓扁,這是模仿宮廟出巡木牌上常見的字體風格,使得我們不只因為視覺效果強烈而感到震撼,而且不得不正視了以前忽視的傳統文化。

此外,音樂人胡一之的多幅設計畫作,自天花板、牆面垂墜而下,飄動訴說著神性的聆聽經驗;陳依純的長軸動畫《林水源傳奇》,揉合了各種台灣神怪故事,營造出一種多彩的台味奇幻復古影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