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人競與天競

2014-01-07 17:15

? 人氣

美國是目前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美國是目前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一書,人們開始瞭解物競天擇的原理。自然界發生了天崩地裂的變化之後,物種根據本身的生理優勢在物種之間展開競爭,之後的適者生存自是再明顯不過的道理。由於達爾文的理論是衆所皆知,我想說一些可能不是衆所皆知的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達爾文作出物競天擇的結論之前,他的最大困擾是:為何在自然界變化之後,有些物種會做如此的變化,而另外一些則不會?原來,競爭這兩個字並不在那時的博物學家的思考範圍內;在1838年達爾文讀到了馬爾薩斯先前出版的人口論,他才恍然大悟。在馬爾薩斯的理論裡,由於糧食增產永遠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人與人競爭的結果導致戰亂等社會不幸,最後往往是一些具有生存優勢的人得以存活。這樣的道理被達爾文轉而套用在物種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恰當。實際上,競爭在當時的經濟學家圈子裡已經是個非常時髦的觀念。先前,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的國富論就是根據競爭與分工的原則,闡述了國家的財富不在於擁有的黃金數量,而是在於鼓勵市場競爭後,分工導致效率的提高,這才是真正國家的財富。

還是回到達爾文吧。在演化論中,天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假設;自然界變化以後,物種的競爭才開始;永遠不會反其道而行。細心觀察的結果,讓我不得不對這個前提假設提出合理的懷疑。為了方便以下的討論,我們必須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競爭:人競與天競。

「人競」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或是物種間的競爭與自然界的變化無關。這種競爭可以是大學聯考的競爭,職場的勾心鬥角,政治圈的爾虞我詐,簡單的說,就是原版演化論下的物種競爭。人競可以產生正面的效益,例如在職場的壓力下,沒有人敢鬆弛懈怠,因此創造了高效率的企業。人競也可以產生負面的效益,例如在民主選舉下,希特勒取得政權後振興德國,但發動二戰對世界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不同於人競,「天競」是指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競爭。天競可以是愛迪生發明電燈,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或者賈伯斯創造Ipad。這些都是正面效益的天競,但是天競也有可能產生負效益。科學家對DNA做修改,創造出轉基因食品,可能導致(未知)新的疾病。人競與天競的區別有時還是得小心。原子彈是人競與天競的共同產品,但是,使用原子彈是完全人競的後果。另外,發現抗生素是純粹天競的例證,製造與廣泛使用(濫用)抗生素,也是人競與天競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人競與天競還可以做更進一步的探討:是人競促進了天競,還是天競促進了人競?相對論的發表間接促使原子彈的誕生(天競促進人競),但是若無二戰,可能它永遠不會使用。實際上,二戰以後的東西冷戰時期,原子彈的存在及永不使用,正是人競的正面效益。所以,天競的正面或者負面的效益最後還是要由人競來決定。

工業革命之後,經濟學者普遍的認知是,全世界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在逐漸升高:從19世紀的1%提高到20世紀的2%,最近30年更提高到將近3%。如果以2%的速度增長,未來150年以內,人類的平均生活水準將會提高16倍!大部份的經濟學者也都同意,如此驚人的變化絕大部份來自科學技術的提升,也就是以上所說的天競。他們所以得到如此的結論,其理由也很簡單:數千年人類的文明史充滿了人競的痕跡,但是千百年來平均經濟增長率幾乎為零,只有在工業革命之後,我們才真正觀察到顯著的經濟增長。所以,長期的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天競,而不能僅僅憑藉人競來達成。(當然,這也是演化論的前提假設的先天限制,它無法解釋近二百年來的經濟發展。)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天競不一定時常看得見摸的得著,但是若想維持長期經濟增長,人競必須以不妨礙天競的正常發展作為它的一個合理的界線。

前面說過,競爭是古典經濟學家所認知的富國的不二法門,技術創新(天競)則是近三十年來大多數經濟學家所認同的富國的法寶,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個說法是否和現實符合。

大致來說,美國是目前全世界最有創新力的國家。60年代的半導體,70年代的個人電腦,80年代開始的金融創新,90年代的網際網路都源於美國。雖然在製造過程上讓後起之秀,如德,日,亞洲四小龍等搶佔風頭,但是,她在原始高端人才上的培育,不論是有形的機構(大學,智庫,實驗室等)或者微形的組織(傑伯斯的車房工廠和蓋茨的「微軟」皮包公司)都不是其他國家所能一蹴即成的。德日等國雖然也有相當實力的工業背景,但是真正能夠吸引具有「天競」能力的人才,與美國相比,還是望塵莫及。由於美國擁有最強大的創新能力,再加上它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範圍遍及全球,世界各國只能在此大環境之下,各自找尋安身立命的位置。綜觀之,二戰以後起算,凡是能夠和美國創新力(天競)拉上關係,以及本身的人競發展不妨礙到這種關係的國家,大概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經濟增長。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前蘇聯,中國等)排斥美國的創新力(天競),強調自立更生,往往是事倍功半,經濟衰落(嚴格來說,計劃經濟與天競並不矛盾,問題出在人競的妨礙,這事以後再談)。即使是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例如中南美洲,東南亞等國,他們自身的人競發展往往也正是妨礙到利用美國的創新力(天競)來振興經濟的機會(有關這點也留著以後再談)。

根據以上的說法,臺灣做為一個小型經濟體所面臨處境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二戰以後的東西冷戰讓日本與四小龍的經濟得以蓬勃發展。雖然不具備美國的天競實力和日本工業的扎實基礎,但是憑藉著埋頭發展經濟的人競優勢和部份產業的天競本事,臺灣在20世紀之末也算是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國人所引以為豪的經濟成就逐漸退去了光環,政治的無盡內耗更是讓人心憂膽寒。時至今日,在我們努力找出下一批值得培養的明星產業或者選出值得信賴的政治領袖之前,不妨回想一下,在過去的六十年中,我們的人競與天競究竟做對(或做錯)了那些?對臺灣而言,人競的界線到底應該劃在那裡?天競的憂勢又在那裡?對於臺灣未來的發展,也可以經由對人競與天競的正確判斷,從而形成共識,重建人民的信心,這些都是將來在這個專欄裡我想要談的話題。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