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時期的典章制度與文化:《土耳其史》選摘(1)

2019-12-30 05:10

? 人氣

奧斯曼建國時雖只是個諸侯國,但已成為睥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一等強國。圖為1453年,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圖/維基百科)

奧斯曼建國時雖只是個諸侯國,但已成為睥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一等強國。圖為1453年,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圖/維基百科)

一、疆域

自1299年奧斯曼一世脫離小亞細亞塞爾柱帝國獨立,至1453年梅荷美特二世攻陷伊斯坦堡,是奧斯曼帝國的建國時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雖只是個諸侯國,但已成為睥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一等強國。其領域在歐陸方面直抵多瑙河岸,今日保加利亞的全部、塞爾維亞的大部分、除摩拉半島(Mora,英文作Morea「摩里亞」,昔名Peloponnesus「伯羅奔尼撒」) 以外的希臘,皆在版圖之內。在疆界之外的瓦拉齊亞、塞爾維亞王國、阿爾巴尼亞侯國和摩拉半島,亦都向奧斯曼帝國納貢。

在小亞細亞方面,除最北端的江達爾諸侯國外,自黑海沿岸的歐爾都(Ordu)附近開始,沿紅河上游,直抵地中海岸的阿朗亞(Alanya)一線以西,皆為奧斯曼侯國的領土。

奧斯曼一世。(圖/維基百科)
奧斯曼一世。(圖/維基百科)

二、政府組織

(一)皇帝與繼承制度

奧斯曼帝國因其創建者奧斯曼一世而得名,國人通常都按英文Ottoman(或作Othman)一字,而譯為「奧圖曼」或「鄂圖曼」帝國。立國之初,原是個很小的諸侯國,其領袖自稱「侯」(Bey),或意謂「對敵作戰有功者」的「加斯」(Gazi),亦有稱「汗」(Han),「可汗」(Hakan)或語出波斯文的「勛卡爾」(Hünkar)*1 者,後來通稱為「皇帝」(Padişah)。第一位使用「蘇丹」(Sultan)頭銜的是莫拉德一世,他也被稱為「統治者」(Hüdavendigar)。用兵神速的巴耶西特一世,則被稱為「閃電」(YKldKrKm)。

自1402年巴耶西特一世在安卡拉之役戰敗被俘,至1413年其子梅荷美特一世登基,其間因五子爭立,各自為王,皆非正統,而造成了十一年的帝位虛懸時期,史稱「危殆時期」(Buhran Devri)。

建國時期並無明文規定帝位繼承法,但通常都是父傳子。太子被稱為「射沙帖」(Şehzade)*2 或意謂「溫文有禮」的「切雷比」(Çelebi),自幼即被任為郡長,另派一稱之為「拉拉」(Lala)的大臣輔佐之。

莫拉德一世。(圖/維基百科)
第一位使用「蘇丹」(Sultan)頭銜的是莫拉德一世,他也被稱為「統治者」(Hüdavendigar)。(圖/維基百科)

(二)首都

奧斯曼一世立國之初,定都於現在屬於比列吉克省的索玉特。其子歐爾罕於1326年攻陷布爾薩後,以布爾薩為新都。歐爾罕之子莫拉德一世於1363年佔領艾迪內後,又以艾迪內為首都。帝國之內遂有兩個首都:皇帝在歐洲準備遠征時,進駐艾迪內;在亞洲籌劃討伐時,則坐鎮布爾薩。

(三)御前會議

奧斯曼帝國的最高行政組織是「御前會議」。舉凡國內官吏的任免,對外和戰的決策,以及中央、地方政策的釐訂等,皆須經御前會議討論表決之。其職權,相當於今日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和「部長會議」兩個組織。

建國時期的御前會議由皇帝親自主持。每天清晨—例假除外—做完「早禱」後,即行召開。奧斯曼帝國是回教國家,回教徒每天要做五次禮拜,「早禱」,就是「晨禮」,亦即黎明時分舉行的第一次禮拜,時間大約是早上四點多鐘。一般民眾做完「早禱」以後可以再睡個「回籠覺」,但是在朝為官者卻要接著開會,不能睡懶覺,也蠻辛苦的!

當時因皇帝經常率軍出征,所以御前會議並無固定會址,皇帝在那裡就在那裡召開。直到1453年梅荷美特二世攻佔伊斯坦堡以後,方固定在今已改為博物館的「托普卡波」(TopkapK)皇宮內,被稱為「庫貝阿爾特」(KubbealtK)的大廳裡召開。

「托普卡波」(TopkapK)皇宮。(圖/維基百科。By Sahar.Ahmed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8571889)
「托普卡波」(TopkapK)皇宮。(圖/維基百科。By Sahar.Ahmed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8571889)

(四)宰相

開國之君奧斯曼一世時,並無宰相一職。其子歐爾罕即位後,方才設置,稱為「維斯爾」(Vezir)。後來宰相增至三名,為劃分他們的階級,遂稱其位尊者為「維斯爾阿薩姆」(Vezir­i azam),意即「最大的宰相」。至於其他宰相,則以「第二宰相」、「第三宰相」區分,其地位實僅相當於「部長」。

(五)回教大法官與回教大教長

奧斯曼帝國是回教國家,其政策均按回教法規執行,主其事者稱為「回教大法官」(Kazasker) ,是御前會議的固定成員,在會議中負責審判重大案件。

另有稱為「木夫提」(Müftü)的「回教大教長」,負責發布「費特瓦」(Fetva),說明某一措施是否符合回教教義與法規。

*1:中國有一道菜「佛跳牆」,其名稱由來,說法不一,但總令人想到「和尚」。土耳其也有一道和回教「教長」(İmam)有關的菜:將洋蔥和番茄等塞在剖開的茄子裡面,不加水放在平底鍋煮熟,等涼了以後才吃,叫做İmambayKldK,可直譯為「教長酷愛」(此處的bayKldK是「非常喜歡」,並非「暈倒」的意思)。另外還有一道菜,以茄子泥為襯底,上面擺放用洋蔥和番茄等燉熟的牛肉,菜名是Hünkarbeğendi,可直譯為「皇上滿意」(beğendi是「滿意」的意思)。在古時候,和尚、教長和皇上都有其崇高的地位,連他們都喜歡的菜餚,想一定可口美味,令人垂涎。從菜餚的名稱,亦可嗅出中、土兩國文化的氣息。

*2:Şeh,亦作Şah,是波斯君王的稱號。Zade亦語出波斯文,是「兒子」的意思。因此,Şehzade就是「君王的兒子」,也就是「太子」的意思。在奧斯曼帝國初期的典章制度中,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波斯的影響力。

*作者為土耳其安卡拉大學博士,任教於政大。編著有《奧斯曼土耳其歷史》及譯作《黃髮俠客―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最後三百天》等書,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土耳其史-歐亞十字路口上的國家》(增訂三版,三民書局)

《土耳其史-歐亞十字路口上的國家》(增訂三版,三民書局)
《土耳其史-歐亞十字路口上的國家》(增訂三版,三民書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