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雉換綠能?太陽光電發展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生態衝突

2019-10-17 09:50

? 人氣

由於光電業者相中農地,水雉生存面臨了新的威脅,光電與生態保育如何共存,是政府、業者和環團的新課題。(尹俞歡攝)

由於光電業者相中農地,水雉生存面臨了新的威脅,光電與生態保育如何共存,是政府、業者和環團的新課題。(尹俞歡攝)

裝設快速、量也最大的太陽光電,常因缺乏環境評估及社會溝通而引發爭議。如今各界都期待能有更好的開發評估機制,避免本該對環境友善的光電成為生態殺手。

雨後的官田鄉間,田中水位升高,雙腳細長的水雉輕盈穿梭在菱角葉片間。即使地上一片泥濘,仍有賞鳥者零星聚集,指認覓食歸返的雄鳥和牠的雛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日能在官田看到上百隻水雉棲息,可說得來不易。20年來,水雉先是度過隻數不到50隻的瀕絕險境,後又常在覓食間吃下浸泡過農藥的稻穀而大量死亡,水雉保育園區主任李文珍當時和先生翁榮炫只能四處趕鳥,不讓水雉接近正在施用農藥的田地。翁榮炫因病去世後,李文珍決定改變策略、改推廣有機農作,只要農民不施藥、就不會有水雉受害;當時林務局和台南市府也推出綠色保育標章,鼓勵農民不使用農藥和化肥。

可安全棲息的農田越來越多,全台水雉數量不斷攀升,在今年夏天更首度突破千隻。然而,如今水雉生存卻面臨了新的威脅。

未達環評標準,農田談好租約即可開發光電

在政府大力推動綠能下,光電業者看中官田農地,出價1公頃年租4萬、要種電20年。而水雉對環境改變敏感;且若農地舖滿太陽能板、就沒辦法再種植需要全日曬的菱角,少了菱角田將使水雉原有的棲地變得破碎,族群被迫區隔、不利繁殖,數量又將逐漸減少。然而,由於保育單位並未對針對水雉劃設重要棲地,附近也沒有重要濕地,加上當地光電開發面積未達需環評的標準,讓業者幾乎只要談好租約、就等同拿到開發許可。

「很多人私下跟業者接觸,都不敢跟我講,」而有向李文珍坦白的農民,則直言二代不接班、田不種也是荒廢,才決定出租種電。面對農村老化、維生不易等困境,李文珍雖然明白農民和她一樣無可奈何,卻只能尊重,但同時也擔心光電開發可能讓保育單位10年來為水雉所做的努力都付諸流水。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官田水雉園區主任李文珍。(尹俞歡攝)
官田水雉保育園區主任李文珍憂心,光電開發可能讓保育單位10年來為水雉所做的努力都付諸流水。(尹俞歡攝)

在保育團體四處奔走陳情下,據了解,目前台南市府已暫緩所有官田的地面型光電申請案,已與農民簽約的業者目前也都中止租約。「但接下來還能撐多久,我們不知道,」李文珍希望,政府能更明確訂定農地不可做光電使用的規則,以免有更多人為了綠能而「殺雞取卵」。

專區開發政策反覆,業者光電計畫卡關

而在光譜的另一端,光電業者也為了反覆的專區開發政策所苦。農委會2015年公布全台不利耕作地區1253公頃,允許業者申設地面型光電;然而就在業者約都簽好、準備要開發時,農委會考量雲林部分不利耕作區塊靠近成龍濕地、開發恐影響候鳥生態,加上擔心當地養殖戶反對,因此陸續取消200公頃不利耕作區塊劃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