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再生的是能源還是碳排放量?

2016-10-28 06:00

? 人氣

前言

台灣自然資源缺稀,98 %的燃料都仰賴進口。如何將有限資源做最大化利用,以兼顧節能減碳及國家競爭力,是每個國民都應該了解的事情。我們不能為了減碳就不用電,而每一種發電方式,都有其代價與成本,理性思考台灣需要的是何種能源?尤其是目前處於電源短缺的情況,任何一種發電方式都不要輕言放棄,尤其台灣再生能源技術起步較晚,儲能技術尚未發展成熟,克服這些技術性的問題並非夢想,也非完全不可能達成,但是在這之前,有何配套措施以達成非核家園的理想?讓我們針對目前政府既定的能源政策方向「532」(註1)來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度數滿足=尖峰備轉需求滿足?
  • 間歇性能源之容量大增,備援(容量)計畫卻未見?
  • 增加的究竟是再生能源還是碳排放量?

建置更多再生能源,以相同的發電量就可以補上核能電廠除役的電力缺口?

但其實相同的發電量不等同可以補上電力缺口,因為二者特性完全不同。這不只是50+30+20=100這麼簡單的數學問題,而是必須考慮到再生能源的這「20」為間歇性能源,它並不是一直都在。

舉例來說,2015年1月,溫帶國家德國所有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最高峰只占需求的3%,但幾個月後碰上豔陽高照有風的日子,太陽能與風能發電量就可達當天需求的54%,其不穩定由此可見。(參1)

然而,台灣為海島型氣候,平均日照時數與德國相當但遠不如印度(註2),且地狹人稠,寸土寸金,太陽能發電成本每度電高達3~4元台幣,不能與印度相提並論(註2)。

退萬歩言,當再生能源占比愈大=電網愈處於不穩定狀態

政府以為加上一堆不穩定的再生能源,發出相同的發電量就可以補上電力缺口,這根本只是把系統推向更不定,而且也無法補上電力缺口。

建置再生能源同時並未考量同樣容量的備援電力支援再生能源的不穩定。

政府具體能源目標為2025年要建置太陽能裝置容量20GW及風力裝置容量4.2GW。 (詳https://goo.gl/4Ug0bl)

因此,未來的系統,將可能會是:

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比40%((發電占比15~20%)
火力機組裝置容量占比60%(發電占比需達80%以上,且應需再建置額外的火力機組來支應間歇性的再生能源)。(註3)

但因氣候變遷,未來5月~10月都可視為尖峰用電期,還必需考量火力機組的歲修問題(註4)

但我們政府並未考量對等的備援電力(火力電廠?)來支援再生能源的不穩定,亦或建置對等規模的大型儲能計劃也沒有看到(考量儲存成本遠高於蓋一個電廠的成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