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致曉觀點:悼史明,最後一位台獨革命者

2019-09-23 07:00

? 人氣

台獨大老史明九月二十一日辭世。(甘岱民攝)

台獨大老史明九月二十一日辭世。(甘岱民攝)

史明,在21日晚辭世。對許多主張台獨者而言,他是先覺者、啟蒙者。不少人也引用他的話曰「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但。是不幸的是,今日大多數自稱台獨者恐怕上違背他的思想,所為也實在稱不上追隨他。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倡議「台灣民族主義」。但是,奠定這個「民族」基礎的,恐非一般民族主義的「血緣」或「歷史身分」,而是「認同」。而此「認同」者,絕非透過「分化或仇恨異己」來鞏固,而是透過「包容」來建立新的「文化」、「文明」、「生活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實踐為本的包容性台獨

8月4日,他在病榻上對林啟生先生曰「臺灣二千四百萬人,有四百萬人是中國後代,台灣人不能說他們壞話,造成台灣人分裂.......。」此言第一個「台灣人」當然是狹義「血緣」或「歷史身分」的台灣人。但此言第二個「台灣人」則是所有台灣住民,包含1949後到台灣的中國移民及其後代。這麼淺白的擔憂,不但說明他的台灣民族論、更顯示他的恢弘氣度。更重要的是,這段話具備深刻的「實踐考量」!他的思想,奠基於「行動」!這是一個真正的台獨革命力行者!

知行合一深刻「知」的層次

2005年他在「反『反國家分裂法』」的演講提到「台灣人話說太多,做得太少,尤其是知識分子。」這就是他與當今口號獨派、卡位獨派、募款獨派、選舉獨派最大不同。《墨子,經下》「知其所以不知,說在以名、取。物之所以然,與所以知之,與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說在病。」、《墨子,經說》「雜所知與所不知而問之,則必曰『是所知也,是所不知也。』取、去俱能之,是兩知也。」這兩句凸顯出孔丘「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之淺薄。知之層次,透過「取」(運用、行動)而更深刻。

舉例而言,知道台獨之名、宣稱自己是台獨、為實踐台獨而思考更深、著手實踐台獨、透過實踐檢驗而認識更深台獨意涵再進行實踐,是完全不同知的層次。關鍵是,正因所知不同,所以可能行動上完全悖離!正因史明身體力行,所以他所知的台獨自然與當今口號獨派、卡位獨派、募款獨派、選舉獨派大相逕庭。然而,其思想也未必普及。因為,因為行動而發展的偉大思想,對於嘴上獨派,有認知上的困難。反之,嘴上獨派利用他們嗤之以鼻的腐儒「異己之辨」,卻可廉價地掀起仇恨、情緒,可利於騙取道德性、群眾認同,與名聲、權力、地位。

根基於文化革新的台灣民族主義

史明的確主張「臺灣人不能和中國人一起」。這句表面上種族主義的話,實則源由他在中國與中共合作所體悟到的劣質「漢人種族主義」。而這種劣質「漢人種族主義」即為虛偽、扣帽子、趨炎附勢、威權獨裁、重異己而輕是非等魯迅、柏楊所批判的「中國人劣性」。反思今日嘴上獨派不亦如此!?史明並非反中國人,而是反中國文化中的劣質因素。他所追求的「臺灣民族主義」是根基於文化革新的新民族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