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偉瀛導讀:是他,將中國史學從人們對其蒙昩無知中拯救出來

2019-09-29 05:10

? 人氣

原在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書的杜維運師(1928-2012),於1962至1964年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師從浦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 1922-2013),從事中國與西方的史學比較。在英國,他直接接觸到了西方史家及其著作,十分驚訝地發現西方史家對中國史學知之甚少,更讓人震撼的是西方史家對中國史學的負面評價。杜師當時遠離故鄉來到歐洲,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加上又是外文系出身,且同時是精通中國傳統史學的少數華人,因此有高度的使命感,想要將中國史學的性質及優點傳給世人,並糾正西方史家的偏見。於是杜師開始努力蒐集西方史家對中國史學的所有評論,在回臺後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十萬字的《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且在1966年得到資助出版,發行後受到史學界很大的重視及歡迎。不久即有書商翻印,然而印刷拙劣,後遂應三民書局劉振強先生之請,花了兩年時間,增訂改寫成三十萬字,由原來介紹討論的六位西方史家,又增加了十一位,於1981年出版。杜師在〈新寫本自序〉中說:「中國史學的博大精深,非任何西方史家所能完全了解。沉淫在浩翰廣大的中國史學史資料中,築起壯觀的史學樓閣,對中國史家而言,現在應是其時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隔四十年,我們重印這本書,具有三個重要的意義。首先是迄於今日,吾人對於中國史學的傳統及性質仍缺乏足夠了解,此書能幫助我們對於自己的史學傳統有相當深入的認識;第二,本書可以看到許多西方史家對中國史學看法的原文及其中譯。杜師在每章的註釋中大量引用原文,占有全書相當篇幅,因而在本書中能認識到許多西方史學名家,例如英國的艾爾頓(G. R. Elton, 1921-1994)、浦朗穆(J. H. Plumb, 1911-2001)、白特費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 1900-1979)、卡耳(E. H. Carr, 1892-1982)、巴拉克勞甫(Geoffrey Barraclough, 1908-1984)、美國的奈芬司(Allan Nevins, 1890-1971)、巴容(Jacques Barzun, 1907-2012)、麥尼耳(William McNeill, 1917-2016)等人的敘事風格、史學認知及對中國史學的觀察及意見。閱讀本書不但可以欣賞到極佳的英文書寫,亦可增加吾人對於史學理論的了解;第三,則可視本書為二十世紀中西史學重要之原手史料,作為進一步研究當時中西史學思想的基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