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辦教育靠話術?

2019-09-09 05:40

? 人氣

新課綱注重培育「核心素養」,引發不少爭議。圖為10日舉行108新課綱解析座談會,教育部長潘文忠出席。(資料照,盧逸峰攝)

新課綱注重培育「核心素養」,引發不少爭議。圖為10日舉行108新課綱解析座談會,教育部長潘文忠出席。(資料照,盧逸峰攝)

108課綱在沸沸揚揚的爭論之後,終於實施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除了反映教育的成果需要時間才能見其效之外,也意味著教育活動的成敗優劣在短時間內不易評估。由於教育的成效在一時三刻中不易評估,加上教育活動的複雜、變數甚多、手段與目的之間的因果關係難以確立,所以在推動教育改革之時,倡議者總要做兩件事。第一是貶抑已往的教育作為或教育理念;第二是勾勒新方案所彰顯的理念及可達成的願景,並宣揚新方案會是完成那美好願景的最佳方法。回想幾次重大的教育倡議,都脫離不了這套路術。

這次新課綱推動的說帖,不例外地重複了這兩件事。在貶他褒己的模式中,新課綱的倡議者告訴我們,以前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推動(1968),偏重知識的傳達,而前一波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2001),所強調的基本能力會把人工具化,只有此波課程改革所強調的「核心素養」,才能一掃前弊,並符應時代需求。

這對過往的批評,有兩點頗可疵議。第一,在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推動中,知識的傳授從來就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全人教育」(或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向來就是國民教育高懸的目標,說過去的教育只看重知識的傳授,是批判教育的現實面,中華民國在臺灣推動國民教育時,向來就不只強調知識的傳授(看看我們的憲法)。第二,108課綱的推動者不斷告訴我們,此波課程改革的重點概念「核心素養」,與前波九年一貫教育中的「基本能力」有很大的不同,但細看九年一貫課程的說帖、詳察許多學者對「素養」與「能力」兩概念的分析、並衡諸我們日常語言的使用,此波所強調的核心素養和之前的基本能力並無本質的差異,主其事者卻說其間有重大差異,只能招來指鹿為馬之譏。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即將上路,上任後首度出席的教育部長葉俊榮(中)表示,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中心,擺脫了課本、文本中心的思想。(教育部提供)
前教育部長葉俊榮(中)曾在新課綱即將上路時表示,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中心,擺脫了課本、文本中心的思想。(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更深入一點的觀察,此波課程改革的諸多理念,如強調跨領域教學、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學習中知情意的並重,乃至教育與生活的結合等,與前波的課程改革並無不同,所不同者僅落在技術層次的修正而已。這就解釋了歷經兩次改革的實務工作者為什麼會覺得此次變革的了無新意。除了主其事者不斷搬弄核心素養的咒語之外,主其事者一再宣稱教育的理念是新的、教學的方法與評量是新的,因此教育的成果也會是新的。但這些宣稱並無扎實的論證或實徵性的證據。我們只要回顧杜威的教育哲學,就會發現這波課程改革並無新穎處。

近20年的教育改革在成效上並不起眼。假如改革有其打動人心的成效,為什麼許多的家長對公立學校愈來愈不耐煩,愈來愈會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國外、國內的國際學校、或私立中小學?為什麼在大學端的老師覺得大學生及研究生的素質愈來愈不像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