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自掘經濟敗亡流沙坑的臺灣社會

2019-06-26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凸出了台灣的「病變」。圖為南崁長榮航運大樓前長榮空服員罷工。(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凸出了台灣的「病變」。圖為南崁長榮航運大樓前長榮空服員罷工。(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社會賣力自掘經濟敗亡流沙坑,自我殘害經濟發展機遇,令世人費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掘的「經濟死亡沙坑」

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時間,臺灣已實質變成越來越趨大左傾的極端激化偏邪,一個既不歡迎投資,也不保障投資的殊異「經濟旱漠社會」,使這個曾經習慣於被盛稱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典範,處在當今國際經濟社會,倍加令人訝異。

尤其蔡英文坐天掌政治國三年以來,政府與民粹同步激盪「拒斥投資」之結果,已然具實逼使臺灣經濟社會整體,恰像長久來國際發展經濟學既有案例所顯示,臺灣正成為社會民粹與政府機關協同齊力挖掘越來越大越深一個「死亡流沙坑」,漸進加速度地,自我埋葬了經濟、社會發展機會,以及庶民生活生計要素條件。

當整體投資持續抑減,整個國家社會也就漸漸頹退萎頓在經濟敗亡流沙坑之中,臺灣的未來,當然祇有越來越發停滯衰竭,終至必成為垂危瀕死「殭屍經濟體」。

「拚政治」遠勝於「拚經濟」的治國團隊

可是,直到今天,正由於坐天掌政的蔡英文政府治國團隊當局全面不以為意,當下治國所全力以赴,祇能看到的,無非祇是「拚政治」遠遠勝出於「拚經濟」,甚至連全民薪資已然低落二十年的萎退情勢,也都毫不動心感悟,適時給予援手,何況薪資滯漲問題沉疴背後的源頭關鍵「投資」,根本退潮已久,更將永遠不再;蔡治國團隊成員中,竟然都掩耳閉目「刻意視而不見了」,竟無一在意用心於此;反倒是在當下此刻,「仇富反商」民粹的聲勢、氣力,卻在執政當局的有意慫恿、縱容之下,持續維持高音量與高姿態,直讓早已偏邪激越的固坿化社會民粹態樣,引申出這一高度現代化社會難得見的特異病變症候群,使之迄無消彌退潮可能。

20190625-總統蔡英文25日接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臺美政策計畫』(TUPP)訪問團」。(取自總統府@Flickr)
作者批評,蔡英文政府團隊「拚政治」遠勝於「拚經濟」。(資料照,取自總統府@Flickr)

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凸出的「臺灣病變」

從最近最新的長榮航空公司局部空服員大罷工事件,可以清楚映現臺灣社會,這三年來對於「投資」之不歡迎、不感興趣,更不保障的問題癥結與艱難所在。

長榮航空公司空服員自2019年6月20日下午4點鐘開始進行罷工,航班癱瘓,旅客累趴;自20日到6月底前,長榮航空當局已然逼不得已取消了896班次,確定直接受到影響的國內外旅客超過20萬人。

長榮空服員罷工,是蔡英文執政三年來第三次公用事業航空服務業罷工事件:第一次2016年6月華航空服員罷工,衝擊122班次,影響旅客人數超過3萬人,業者減收及賠償總共損失超過5億元以上;第二次是2019年3月華航機師罷工,取消航班163次,3萬名旅客受害;第三次也就是這次長榮空服員的無預警罷工。

三年連三次,如此頻繁的無預警罷工事件,所引申經濟社會衝擊影響規模之大,早已成為全世界航空服務業,以至於其他類似高度管制性大眾公用事業之

鮮有,如此無預警罷工事件接連爆發,當然對於臺灣經濟社會形象以及實質經濟發展,都產生極重大負向影響,甚至因這一特有市場「臺灣病變」,將被引為世界之恥。

投資人不受同情也無所保障之乖異民粹

這幾次罷工事件中,發動者所提「日支費加倍給付」「非工會會員禁搭便車」「設置勞工董事」等三個實質嚴重侵害民間企業公司組織經營管理自主權事項,社會民粹及政府主管部會單位,竟然無有公允一辭之喙;反倒,全面性理盲濫情,寄同情於空服員者有之,寄同情於旅客者有之,但是,卻迄無見有同情資方業者;整體事件自頭迄今,竟無有人認為航空服務產業「投資人」之應受必要保障。

這種社會普遍反應可以看出,甘冒事業成敗盈虧風險的企業營運者與出資人,是根本得不到臺灣社會及政府主政部門的同情或支持的,甚至於還要被吐槽說:「賺了這麼多錢,為什麼不多分潤給勞工,多降低一點票價減輕旅客購票負擔」。

這種「仇富反商」民粹心理與社會偏執價值觀的深植人心,是極其駭人聽聞的。

過去二十多年來,顯現在勞動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產業政策乃至租稅政策上,這種「仇富反商」心理與偏執行政作為,斑斑具體凸顯臺灣社會對投資之不歡迎、不感興趣與根本無意給予「投資人」與「企業家」提供符合對等比例原則的保障。

20190620-長榮南崁航運大樓前長榮空服員罷工,至晚間人數逐漸增加。(顏麟宇攝)
長榮南崁航運大樓前罷工的長榮空服員。(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歡迎投資的奇特偏邪民主政府

因為「仇富反商」因素造成經濟治國績效的扭變,使得臺灣竟在短短三年間,驟跌成為世界級頗稱突出的「投資旱漠」,的確大出世界經濟發展研究學者意外;臺灣的向下質變,已由早年外人眼中「蜜與奶之地」,竟然變成今天「旱漠之地」,最主要還是受害於1990年代末期大躍進的「祇要小確幸」偏邪民粹,以及中央政府執政團隊大左傾轉向超額共產主義的之意識形態及超額僵固化行政作為。

既往三年時間,蔡英文政府上上下下表現出來的,根本就是不情不願於拚經濟,既不積極爭取國內外投資,也甚至根本就不歡迎投資,頓使「這個政府」竟成為全世界最奇特怪異又偏邪的民選政府。

既往三年,蔡英文政府不但想方設法利用國家產業政策驅逐製造業外移他遷,特別是積極用心處慮大力驅逐石化產業出走,同時,另一個在先進國家社會同樣被視為珍寶的水泥業,也一併遭殃受累,成為必須外移他遷的製造業產業要項。

典型「民粹至上政府」的盲眼治國

在臺灣,石化產業及水泥產業,是高占國家製造業比重超過40%關鍵產業類項;但極為鮮見於國際社會的是,竟有如此國家政府如此輕忽漠視如此關鍵產業的。

歐巴馬總統接受國家級八大智庫建議,認為要維繫美國有競爭力經濟強國地位,不至於淪落成為「軟弱經濟體」,就必須維持製造業占GDP分額比重不低於25%,歐巴馬乃卯足國家公權力,極力推動「製造業回流投資」政策,強化製造業比重;這一關鍵性國家產業政策,更成為川普政府百日新政的首要經濟治國戰略重點。

可見,如何確保臺灣製造業(不是廣義的工業)比重,不能低於25%,應該更是今天冀望臺灣社會「不會弱雞經濟化」的一項絕對必要優先治國急務。

目前蔡英文政府各部會機關主政官員之不作為,是過度偏聽於根本不具代表性,也毫無專業專長素養,甚至毫無專業認知的團、盟、陣線的非理性、非前瞻遠視之短見,並引為政務戰略核心,甚至於率爾全盤納受做為修法、變法、

抗法準據,當然也就難怪會遭到國內外譏諷,今天臺灣當政的,是個典型「民粹治國」政府。

政府機關首長及決策者,既不願也不曾仔細聽聆或務實納受,國內多少真正具有專業性、學術性與廣大會員代表性的「學會」或「協會」或者已然高度體制化的各種類型「工會」或「職業專業團體」,真正理性的、系統性的建議與見解,卻寧可一面倒地聽從,多少祇是「一人團盟陣線」尖聲高蹈的叫囂主張與堅持;在臺灣,「這個政府」當真是個可怪的「假服膺大多數」的現代民主政治政府。

自我埋葬臺灣經濟

就在政府公權力運作取向已遭扭變,與社會民粹普及深化「仇富反商價值觀」,兩相交互激盪作用下,過去二十多年來的臺灣,於公於私,不管什麼樣領域場合,對任何類型國內外「投資」,不感興趣、不歡迎,也不願意提供保障作法或機制,特別是政府部會公共部門的「消極退卻態度」、以及民間部門的普遍冷漠相待,甚至於時有藉事藉端推高「社會排斥」敵意氛圍,以致連續四分之一世紀以來,臺灣社會承受了少投資,甚至不投資的直接效應結果,是漸次使得整個國家經濟趨於頹退衰敗,個人民生經濟不得不承受二十年薪資凍漲停滯,甚至出現在自由市場競爭機制之下必然的「薪資倒退」或「薪資負向倒掛鉤」畸形狀況。

再也等不到投資會自願淌進臺灣

甚至在「仇富反商」的不斷強化論述中,認為資方有錢人賠多點錢也是應該的,富人企業家多作點功德也是應該的。在這樣「仇富反商有理」論述中可清楚看到,「投資人」「企業家」「創業者」在臺灣冒險投資,創新經營,或有虧損失敗倒閉,不但得不到社會「認同」或「同情」,甚至也根本得不到公共部門會施以必要的動員政府公權力來予以「機制保障」或給予「支持」「支援」「保護」。

「仇富反商」價值觀的無所不在臺灣社會,不但已成為公私部門的普及顯學,甚至成為臺灣社會民粹的「公民運動準繩」,尤其年輕新世代「挺勞工、打老闆」,竟然成為今日臺灣社會天經地義「排斥投資」的最自然思維與共同作法。

在這種情境狀況之下,臺灣社會怎有可能會歡迎投資、擁抱投資,甚至會樂意給予投資人提供起碼必要的保障呢?!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