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申請入學是對高中生不友善的模式

2019-06-13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若從數據上看來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較考試分發更能符合學生志向,但是這份數據其實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若從數據上看來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較考試分發更能符合學生志向,但是這份數據其實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日前曾任大考中心主任的教育部次長劉孟奇於立法院表示,在不變動繁星推薦(15%)及其他管道(10%)名額比例的情況下,要讓考試入學分發招生名額佔50%以上,勢必會將個人申請招生名額降至25%,而現行絕大多數都會報考的學生,個人申請的報名分發率將比現在驟減至可能一半,導致落榜學生驟增,「對於學生與家長的衝擊非常大」。但是我認為申請入學其實是一個對一般高中生比較不友善的模式,所以即便申請入學的名額降低,使申請入學落榜率提高也是沒關係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我為何認為申請入學是一個對一般高中生比較不友善的模式呢?這其中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像一般家長團體所說的花大錢製作備審資料或是精心準備面試時的服裝有關,而是在面試時與教授的應答以及臨場反應。這點對一個身為經歷過指考也經歷過申請入學的重考生來說更是明顯。坦白說,以一般的高中生而言,在面對教授面試時的提問多少表現都會比已經習慣和教授對話的重考生還要來的差一點,這點主要是從我個人的自身經驗所得出的結論。因為回想當初高中在模擬面試時,我在面對面試官的提問整個人緊張到聲音都在抖,也因為這樣使得我面試當下腦筋一片空白,就連先前所準備好的回答都無法順利講出來。然而對比後來我重考後,由於經歷過在大學就讀過一年的時間,因此在面試時面對教授的提問完全不會緊張,最後得以成功錄取。

有高中生家長找立委抗議,質疑申請入學的規則與制度充滿黑箱。(翻攝自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臉書)
作者表示,以一個重考生的經驗來看,不論是申請入學還是指考,兩者都不會是絕對公平的,然而比起不確定因素過多且無法有效準備的面試,指考這種以考試分數決定大學落點還是相對較好的。(資料照,翻攝自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臉書)

然而若單從數據面的觀點來看,在所有的入學管道中,繁星推薦學生休退學率為5.54%最低,其次為個人申請6.79%,考試分發則高達14.01%。表面上看來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較考試分發更能符合學生志向。但是我認為這份數據其實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校內轉系的部分。因為以我在大學班上的經驗來看,大多數學生在志趣不合的情況下,都會先以校內轉系為首選,其次才會考慮到轉學考甚至是重考。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源自於「麻煩」,畢竟校內轉系手續及流程是相對比較簡單,門檻也是比較低的。以我原先大學的班作為例子,班上總共有40人,其中有將近15人覺得這個系與自身志趣不合,這15人中有10人是以校內轉系的形式轉到符合自身志趣的系上。而這當中僅有重考或轉學考的5人會被計算到上述的休退學率中,因此要說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較考試分發更能符合學生志向這件事是有待商榷的。

再來提到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前面曾提到我在高中時曾參加模擬面試,想藉此累積面試的經驗。然而容易忽略的是,模擬面試其實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的,若不是我就讀台北市前三志願的高中,校內模擬面試的機會唾手可得,不時,還會請來公立大學的教授來幫忙模擬面試。一旦我少了這個身分,我就會少了這些機會。今天同樣是模擬面試,如果我是在一所資源較不充足的偏鄉高中,校內經費拮据,連一點錢都擠不出來,整場費用至多只出得起1,600元但交通自理的價碼。如此一來,多少會減少大學教授願意前來參與的意願,使得城鄉差距更加擴大。

以一個重考生的經驗來看,不論是申請入學還是指考,兩者都不會是絕對公平的,然而比起不確定因素過多且無法有效準備的面試,指考這種以考試分數決定大學落點還是相對較好的。同時,指考也是給那些在申請入學及繁星落榜的學生能夠有第二次機會進入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因此若沒有保留適度的名額給指考生,逼迫學生們只能以申請的方式才有較多的名額可以進入想要的大學,那麼所謂的多元入學,難道真的多元了嗎?

*作者為政大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