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亢奮之後的懸念與憂慮

2019-03-09 05:50

? 人氣

因族群政治而起的國家混亂,令國民轉而認為穩定大 於一切。對華人有利的選舉結果、族群暴亂以及巫 統新政,都令馬來人重新支持巫統。雖然「馬來人至 上」國家發展路線對華裔與印度裔不利,但暴亂之 後,這些非馬來族群相信,巫統以此一方針掌政無可 厚非。分化各族,使各族難以團結、難成氣候對抗政 府,事實上也有助鞏固巫統威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以說, 巫統從懷柔與操控兩方面鞏固權力:一方 面,為增加政治認受,巫統與更多政團合作、擴大聯 盟,於1974年成立國民陣線(國陣),同時容許華 人反對黨民主行動黨扮演華人宣泄情緒工具的角色。 另一方面,巫統加強政治操控,方法包括:利用《內 部安全法》﹑藉「合理懷疑」隨時拘捕「疑似異見人 士」;限制公眾結社與集會自由;以頻繁更改選區劃 分等行政方法增加執政黨聯盟的選舉勝算;1972年 通過《官方機密法》,令外間無從得知與阻撓政府行 為;恫嚇各族選民「巫統是最真誠地維護他們利益的 政黨,反對勢力只會妨礙穩定與發展」。

三、1980年代-1996年:利益矛盾下巫統的掌政暗湧與回應

1981年,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接任為 首相。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馬哈迪倡議東望(Look East)政策,主張市場自由化、私有化,引進更多日韓資金以推動工業發展。與此同時,馬來人質疑巫統 未能兌現承諾﹑無法改善與保障其經濟地位,巫統的 馬來選民支持基礎因而被動搖。由於華裔與印度裔一 向厭惡巫統「馬來人至上」治國方針﹑支持巫統純粹 出於退而求其次心態,故此馬來人態度轉變意味,巫 統威權政治並不穩固、暗湧浮現。

巫統政府的貪污與裙帶關係、非馬來人仍可分享新經 濟政策紅利等因素,令歷史遺下的馬來人貧窮問題未 被妥善解決。馬來人之間的貧富懸殊問題既沒有被改 善,馬來人與非馬來人的財富差距也沒有被縮窄。在 1970-2007年三十年間,馬來人社會裡的堅尼系數一 直維持在0.47水平。在1971- 1990年間,非馬來人佔 全國資產比率從34%增至54.6%,馬來人所佔比率則從 2.3%增至20.3%。這些數字顯然與新經濟政策目標── 馬來人佔30%、非馬來人佔40%、外國人佔30%──有 明顯差距。2007年,馬來人社會貧窮率仍為5.7%,遠 高於印度裔與華裔社會的2.5%與0.6%。

馬來較富裕階層同樣不滿,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馬來中 產愈趨傾向批評政府。馬哈迪鼓吹市場自由化、80年 代中經濟不景,令慣受政府補助的馬來精英之間的利 益紛爭漸趨激烈,巫統內部因而出現派系分裂。1987 年,巫統內部矛盾表面化。馬哈迪競選巫統主席,被 「巫統team B」黨內勢力挑戰,最後僅能險勝。其後對手就選舉不公提出訴訟,馬哈迪向法院施壓、重組 巫統之後,才能維持權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