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亢奮之後的懸念與憂慮

2019-03-09 05:50

? 人氣

在此背景下,需要思考更多的是,這次馬來西亞歷史性變天,是為亞洲民主化進程帶來新曙光,還是為馬來西亞築構新迷宮﹑令馬國繼續受困於往日威權政治軌跡?我們應如何比較 2018年馬來西亞變天與其他亞洲地區的民主化經驗?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值得先簡單回顧馬國政治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來西亞今年漢字評選結果為「變」(新華社)
馬來西亞今年漢字評選結果為「變」(新華社)

馬來西亞政治發展簡史

具體而言,馬國政治演化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1940年代至1960年代:巫統藉「馬來人至上」民族 運動贏得執政權力

英殖時期,為經濟利益與方便管治,殖民地統治者分 隔不同族群,外來移民如華裔與印度裔被集中在城 市。相比受限於鄉郊務農的馬來當地人,華裔與印度 裔有更多機會接受教育與獲得財富,馬來人與外來人 口間的社會地位差異因而日漸變得明顯,人數佔多的 馬來人為此而焦慮不安。其後,英國殖民者嘗試把馬 來人與外來移民視為地位平等的公民,這引發了捍衛 馬來人權益的民族運動。馬來精英成立巫統、與馬華 公會(MCA)、馬來印度國大黨(MIC)合組聯盟, 最後成功建立以馬來人為中心的民族國家馬來西亞, 巫統得到執政權力。

二、1969-1970年代:種族暴亂中巫統威權政治的確立與 鞏固

可是立國之初,種族間的緊張關係仍未被消除。華人 經濟優勢,加上生活壓力,令馬來人持續不安與不 滿。1967年將馬來語列為全國語言的國語法案,更加劇族群間的對立。馬來學生不滿巫統政府首相東姑阿 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向馬華公會讓步太 多,華人也不滿法案﹑不滿政府逮捕示威華人,甚至 不滿與巫統結盟的馬華公會沒有安守本份﹑積極為華 人爭取利益。於此形勢下,反對黨以各走極端的族群 路線競選—既有政黨極力爭取華人支持,同時也有政 黨以極端馬來民族主義爭取馬來選票。結果在1969年 大選,反對黨氣勢如虹。巫統聯盟票數嚴重流失,不過最終仍能保住政權。這次選舉結果令馬來人深感不 安—他們憂懼會同時失去經濟與政治優勢。及後馬來人與上街慶祝選舉勝利的華人發生流血衝突,暴亂快 速蔓延各州。

為平息暴亂,巫統政府推出新政策,將「馬來人優 先」方針制度化,進一步維護馬來人作為土地之 子(bumiputera)的權益與社會地位,新經濟政策 (New Economic Policy)是當中的具代表性政策。 新經濟政策旨在縮窄種族社會地位差距﹑解決馬來人 貧窮問題,政策內容包括:為馬來人預留政府機關重 要位置與大學學額,以及規定企業須為馬來人預留 股權與職位。政府也有推行國家文化政策(National Cultural Policy),令國家教育以馬來文化與語言為 中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