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亢奮之後的懸念與憂慮

2019-03-09 05:50

? 人氣

本書第二部份關於國家構建,會回顧馬來西亞成形前後各 種政治思潮與觀點如何形塑國家構建路徑。彭成毅的﹤誰是馬來西亞人?擺盪於中間路線和四種主義的華巫關係﹥為這個部 份提供了精彩的導引。他梳理歷史之中馬來西亞國家建構路徑 的不同想像,分析馬來極端民族主義﹑伊斯蘭主義﹑共產主義 等思潮的政治影響。林韋地的兩篇文章﹤「馬來人至上」—馬 來西亞國家構建路徑的前世今生﹥與﹤馬來西亞華人—複雜的 共同體?﹥回溯歷史脈絡,解構馬來西亞建國以來的國家族群關係。一方面,他回顧馬來人政治地位的演化進程,進而思考馬來西亞未來國家發展的可選路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方面,他指出,處於邊 緣位置的馬來西亞華人,其實亦非鐵版一塊﹑並非簡單純粹的 單一族群,這多少可以反映,作為前英國殖民地﹑因地緣政治 需要而被構建的馬來西亞有何國家特質。鄧世軒的﹤「國家元 老理事會」—為變天而設的新國家機關?﹥探討變天後新成立 的「國家元老理事會」的政治影響。他認為這個新國家機關 或則會為日後國家發展提供更多助力,或則會成為有損民主的 新政治鬥爭工具。

本書第三部份關於民主之路,會分析民主體制的實際操作,以及檢視馬來西亞變天前的選舉競爭與選民心理。陳迎竹 的﹤從馬來西亞變天看民主選舉競技﹥回顧東亞與東南亞民主 化案例,概述民主發展應具備的條件﹑民主與善治關係﹑政黨 輪替出現成因,指出民主進程裡的各種陷阱,為馬來西亞未來 民主路提供借鏡。葉司徽的﹤促成馬來西亞首次政黨輪替的因 素﹥分析政經大事﹑選民心理﹑動員機制等因素如何促成馬國 歷史性變天。黃亦筠的﹤變天之後:從台灣「三次變天」思考 馬來西亞未來民主路﹥回顧台灣民主體制運作二十多年的經 驗,梳理台灣三次政黨輪替前後選民期望與實際選後政治變化 的落差,進而勾畫馬來西亞未來民主路的具體挑戰。顏漢霖的 ﹤沒有永遠的敵人?論前首相馬哈迪與反對黨結盟之競選策略 ﹥從現實政治角度切入,分析反對黨陣線希盟與前首相馬哈迪 的破天荒政治結盟的後續政治影響。他認為,這種結盟的後果,是令希盟之內的「四黨制衡」無從談起,重登相位的馬哈 迪因而有足夠政治能量左右國家未來政治發展路線。黃嘉年的﹤寫在香港:從海外馬來西亞選民角度看變天﹥對比2013年與 2018年大選期間在港馬來西亞海外選民的心理變化。他的有趣觀察是,雖然2018年馬來西亞終能成功變天,但在大選前,相較2013年,香港的海外馬來西亞選民的投票熱情已然冷卻。

可以見到,這本評論集的重點,是指出2018年馬來西亞變天的亢奮背後,處處不乏令人憂慮的變數與懸念。大選前,不少論者說,從現實政治角度看,反對黨聯盟的競選策略乃至變 天都有其必要大選後,也不乏論者說,現在言之尚早,不宜輕率眨低2018年變天對未來馬來西亞民主發展的積極意義。這 本評論集的目的,並非為簡單重複這些信念。書中一眾作者更感興趣的問題是:從歷史與比較角度看,馬國變天案例如何能 夠幫助我們更透徹理解「民主化」這個概念?

(圖/季風帶提供)
《變天之後》立體書封。(圖/季風帶出版)

*作者鄺健銘為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曾負笈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在新加坡從事研究工作。本文選自《變天之後 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台灣季風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