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政治歸屬改變若沒有在地人參與,既是災難也缺乏合法性

2022-02-12 05:50

? 人氣

1979年我去美國,與幾個在聯合國工作的前保釣積極分子交談,其他幾個人都還能夠諒解《七十年代》前幾年刊登許多「非常有用的白痴」的訪華文章,覺得勢非得已,但郭松棻不能諒解,他說他已經「拒絕看《七十年代》」了,他當面向我表達憤怒之情,使我印象深刻,不能不深自檢視自己的過去。1982年訪問郭松棻時,他仍然醉心於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思潮,但對中國的事情已毫不關心。1989年六四,旅美華人大多極為悲憤,那一年我見到郭松棻,他對這事件一言不發,彷彿與他毫無關係。從保釣時對中國的熱衷,到這時的冷漠,這是對自己的思想認識多麼忠誠、多麼認真的人,才會有的哀莫大於心死的表現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郭松棻2005年7月於紐約病逝。他妻子李渝也是作家,2014年在紐約自殺身亡。郭松棻之弟郭松年說,這十年,李渝一直走不出喪夫的陰影。兩夫妻是忠於自己思想的壓抑悲劇。

1979年4月,我在香港邀約了一些學者和意見領袖,舉辦一次「中國統一前景座談會」。那時候,《七十年代》擺明是左派雜誌,許多被邀約者都拒絕參加,因為想當然會是中共的統一觀點所主導。但仍然有右派政論家徐東濱和中國問題專家金思愷參加。左派的就有《新晚報》總編輯羅孚。當時無論左右,都認為統一是天經地義的,但有幾位在中文大學任教的台籍學者,出席這座談會,並提出對當時來說頗具震撼性的說詞。其中翁松燃教授提出:談統一問題,若在中國大陸談是一個方向,在台灣談是另一個方向,都無法真正暢談,而在香港談就不一樣了,可以暢所欲言,也就是說,香港的存在,對於我們討論問題有相當的好處。這是因為香港還未統一,統一就不能了。因此他提出問題:統一是否一定好,不統一是否一定不好。

這段話,在當時香港左右派的參與者聽來,無疑相當刺耳,但又很真實。我也因這段話,而在思想認識上有了深切的反思:世界上應該沒有什麼天經地義不變的「真理」吧。(原文發佈於10月15日)

郭松棻。(作者提供)
郭松棻。(作者提供)

失敗者回憶錄76:台灣問題的啟蒙

對我來說,一向只以國共鬥爭的觀念去看台灣問題,因此這些意見無疑是對台灣前途問題的啟蒙。

有讀友說,一直都不太明白,經歷過大飢荒、逃港潮、文革、六七暴動,為什麼七十年代仍然有不少人支持統一?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1866-1952)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他的意思除了說歷史到了當代人手上,就會由當代人去詮釋,是否歷史真貌已無從計較之外,還因為人的思想精神都是當代的,因此我們思考過去的歷史時,也很難把自己的思想精神納入歷史的時空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