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打造傳藝品牌 說台灣自己的故事

2017-01-21 06:30

? 人氣

比方說,《哪吒鬧東海》歌仔戲、布袋戲要演出前,可以搭配隱形劇場,說故事的人或以商朝的哪吒和李靖、日治時期的歷史人物、或以現代社會的父子在街頭吵架,引發觀眾對父子關係的思索和討論。這本身既是一種戲劇介入社會的藝術形式,也能對演出發揮好的行銷宣傳效果。另外搭配設計親職講座、性格探索、情緒管理、等等各種課程,給看戲後的觀眾收費參加。這可以是一對多的講座,也可以是人數少而深入的工作坊團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可以仿效西方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er),把藝術創造和日常勞動的場景,化為展演節目。重新規劃後的傳藝園區,遊客一入園就會先路經工藝傳習所,走入藝師與藝生的生活。節目規劃上,可以參考德國「煉鋼廠歌劇」導演Gerardo Naumann把觀眾帶進華沙北郊的煉鋼廠,把參觀藝術家的工作室變成是一套展演節目。每次十幾位觀眾,依次參觀藝術家工作室的不同區域,看著不同演出,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理解藝師的工作與他們私密的內在世界,不只看到藝術、傳承、歷史,更看到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人。比方說,藝師學徒的工作場景當作舞台布景,藝師不談工作而談自家庭、妻兒、興趣、個人習慣、日常飲食,一些有人味的小細節。

針對已經過世的工藝師/演員,也可以善用他們的影音和作品,設計演出。比方說筆者2016年在德國觀賞的Rimini Protokoll的戲劇演出”Evros Walk Water”,24名觀眾就是唯一的表演者。觀眾聆聽敘利亞逃到希臘的男民小孩在錄音機裡說著他們的故事,他們逃難的旅程、以及在雅典的日常生活,然後仿效約翰凱吉 John Cage 1960年代創作的 ‘Water Walk’這個音樂作品,現場用樂器即興製造聲響,表達自己的感受,替孩子們說故事。孩子們說:"我們想要為你表演,但因為我們不被允許,所以你們得自己來"。傳藝文化園區也可以整理過世或行動不便老藝人的紀錄影音和工藝品,去延伸設計出類似的展演節目,讓觀眾和演員超越歷史與時空界域的合作。。

也可以仿效德國藝術家波伊斯(Joseph Beuys)辦的「創意和跨學科研究自由國際大學」(Fre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or Creativity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rch)的計畫:「自由國際大學的一百天」(100 Days of the fre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1977),十三個跨學科的研習營對民眾開放,包括工會成員、律師、經濟學家、政治人物、記者、社區工作者、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們和演員、音樂家以及年輕藝術家一起發表演說。另一個案例是,2009年哈瓦那雙年展裡面,古巴藝術家布魯格拉展出《格特林的耳語六號》,古巴民眾在林飛龍當代藝術中心(Centro Wifredo lam) 裡的講台上自由演講一分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