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打造傳藝品牌 說台灣自己的故事

2017-01-21 06:30

? 人氣

因此,如果只觀賞演出,不搭配解說,觀眾不會發現自己與傳統藝術有著更多可開發的「故事」,很難擺脫既定刻板印象,對傳統藝術產生興趣。最好把「表演節目」「講座」、「教育式的藝術活動」配套規劃,將後兩者視為「戲劇介入社會」,改變參與者(消費者)的重要企劃,而非只是促銷手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節目策畫上,講座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擁有人類學、社會學視野的文化論述和解說,指出傳統藝術正是土地情感、文化內涵、歷史記憶、先民智慧的載體,而非脫離時代與當代人生活無關的"落伍"代表。第二類是回應人們關心的共同主題,外在如何回應當前現實,訂定未來策略;內在如何達成個人生命渴望,解答生命究竟困惑。

傳藝中心最重要的是民眾的參與。(取自傳藝中心臉書粉絲頁)
傳藝中心最重要的是民眾的參與。(取自傳藝中心臉書粉絲頁)

放眼國內劇壇,不論現代或傳統,最常見的是這四種講座企劃:1、純粹專業技藝的講解、2、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ed)的作品賞析 3、有創意但文化底蘊不夠的跨領域拼貼解析、4、闔家歡小確幸式的大眾體驗。

以上都很好也有其階段功效,但更重要的是前述兩類活動,它們才能幫參與者更擁有歷史感、現實感和繼往開來的領悟。

策畫講座時,如果能夠以分眾的視野,量身訂做不同的主題企劃,設計演講者(lecturer)和團體領導人/催化員(facilitator)的不同帶領,將能照顧到不同的使用者需求。但是目前的公私部門和講者,能夠用傳統藝術來給予大眾講解和啟發的規劃少之又少,這是亟待填補的空缺。

許多企業家/退休人士渴望的是,銜接上東西方傳統智慧,開啟個人文化視野、增添個人修養。因此他們會去聽古典音樂、學習孫子兵法、老莊思想、鬼谷子、刺客列傳、易經、甚至身心靈講大小宇宙、內在之路、解決探討自己生命究竟議題渴望的課程,但目前沒有太多管道從傳統藝術供給他們需求。

政府官員決策者、正在衝鋒陷陣的企業領導者,關心的是如何找到競爭力,找出看待問題的新視角和新眼光,找到可以運用的戰略哲學觀。傳統藝術是否可以為他們開啟歷史感、現實感、世界觀,協助這些領導者知道本末先後、輕重緩急,精準把握當下,領導共同的輕重緩急呢? 

一般上班族關心的是職場生存之道,如何向上向下管理、規劃職涯、避開辦公室鬥爭、順利達成績效、紓解工作壓力等。

宜蘭傳藝中心辦的燈具展。(取自傳藝中心臉書)
宜蘭傳藝中心辦的燈具展。(取自傳藝中心臉書)

或許可以有這些策畫:演出三國演義關公劇碼時,搭配的講座包括:談到行天宮的常民信仰、三國演義的歷史書寫、台灣社會傳統上對於忠孝的觀念及歷史個案、當代社會長官部屬相處的職場智慧。

搬演薛平貴與王寶釧、陳三五娘時,搭配講座談台灣傳統的婚姻禮俗、著名的婚戀故事、現代的失婚家庭、性別議題、社福制度、如何撫慰受傷的心靈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