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打造傳藝品牌 說台灣自己的故事

2017-01-21 06:30

? 人氣

宜蘭傳藝中心重開幕,趕上過年燈籠節上場,這是小朋友們繪製的燈籠。(傳藝中心臉書)
宜蘭傳藝中心重開幕,趕上過年燈籠節上場,這是小朋友們繪製的燈籠。(傳藝中心臉書)

筆者先前有幸在傳藝中心這個大家庭上班,傳藝核心的宜蘭園區重新開幕營運,自是一等大事,引頸興奮期待。筆者就讀北藝大時即有幸接觸到本土戲劇的研究計畫,畢業後編導演現代和傳統戲曲,並從事戲劇療遇,在專業劇場和應用劇場、傳統戲曲和現代劇場間工作,因此不揣淺陋,提出一些想法提供營運團隊參考。全聯傳藝團隊或許早有相關規畫,筆者為文,期盼能遙相附和,或是拋磚引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傳藝中心有設備十分完善的圖書館,典藏重要傳統藝術書籍、影音資料,這些應該重新對大眾開放,並進一步充實資料,讓傳藝園區成為研究傳統藝術非到不可的重鎮。筆者2013年去了法國南部的Charleville-Mézières,這裡有偶戲學校、館藏豐富的圖書館、兩年一次遍布全城的偶戲節大小演出,世界各地的偶戲研究者、藝術家都會特地前往,筆者正是在這個圖書館裏看了非常多珍貴的影片和圖片,對於後來的創作大有幫助

園區的大小表演廳、主題展示館,應該多加運用發揚,避免讓表演廳變成觀眾稀稀落落的蚊子館。當然,觀眾開發是最困難的,眾所周知,表演藝術本就觀眾有限,傳統藝術的觀眾又屬最稀少,再加上城鄉差距,就算在天龍國台北,送票請託都未必有人來看,何況是在宜蘭?

如何開發和吸引觀眾,相信是經營團隊用心用力之處。如同執行長李昱駪在一些報導中表示,他和團隊最大的任務,就是要把遊客變觀眾,進而讓觀眾成為粉絲。筆者淺見如下:開發和培養新觀眾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作法上,一方面要思考如何以流行、時尚、生活元素去刺激消費者和嫁接,讓大眾覺得觀賞傳統藝術也很時尚未來有趣,正如目前全聯團隊開展的許多規劃;另一方面要舉辦各種講解,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觀點,讓觀眾理解傳統藝術承載的歷史文化,與自己和當代生活的關係,獲得領悟和感動,進而願意持續接觸和主動推廣。

傳藝年度大戲 「昌藝。撼陣」。(傳藝中心臉書)
傳藝年度大戲 「昌藝。撼陣」。(傳藝中心臉書)

人們為什麼要來傳藝?傳藝這個品牌意味著什麼?傳統藝術的創作靈感多來自於基層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具體呈現該地的風俗民情、思想價值、宗教信仰及食衣住行育樂等現況。這些傳統藝術是無數先民的智慧結晶,因時因地因人而誕生,又累積多代人的經驗與技藝而成熟。

我們無法在現實上回到歷史時空,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工藝、民藝、表藝中的器物、身段、曲詞等等,了解我們先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情態,連接到家族地理上的歷史情感,來傳藝就是來了解我們自己,從民藝、工藝、表藝,當中了解我們曾經是誰、現在是誰,未來又可能是誰,探索之後,去建構出自己未來的新故事。我們可以說:來傳藝就是了解傳統台灣文化,建構、創造和述說自身故事的一場旅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