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為王的時代,如何讓數據具有行銷力甚至是變現力?進軍台灣超過十年的 foodpanda 憑藉逾十億筆的龐大資料庫,成為「按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的先驅之一,創造比外送服務更多的驚喜與商業可能,更搖身一變成為店家專屬的健檢專家,帶領店家數據轉型並整合出最佳的營運模式。
「今天要吃什麼?」、「聚餐要去哪裡?」許多人總會在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或打開電腦上網搜尋,瀏覽餐廳評價和菜單,接下來使用線上訂位或訂餐服務,凸顯消費者已相當習慣這種手指按按的便利模式,對於外送經濟的依賴有增無減。在這樣的背景下,數據轉型也成為餐飲業長久經營的推動器,並持續觸及潛在消費者、培養死忠客群。
「數據轉型的應用範疇很廣,像是用手機掃碼點餐或是會員集點,然而能否透過數據化,提供更好的成本管控及服務,將是餐飲業必須投入及加速的重要方向。」foodpanda商務協理蔡興樺分享。
從了解基礎建設到行銷投資!協助店家提升投資報酬率
作為台灣民眾最常使用的外送平台,foodpanda不僅重新定義外送服務的便利性及優化客戶的使用體驗,更透過持續耕耘,致力優化數據賦能與解讀能力,為店家提供實踐數據轉型的最佳場域。
「與 foodpanda 合作的店家,除了能發掘新的生意機會、突破地理限制,接觸更多的潛在消費者,並能夠持續優化,形成正向循環,而非僅是單向的買賣行為。」蔡興樺強調,這樣的協助對於現今的餐飲業格外重要,特別是針對資源有限的街邊店來說,如何與平台協力向前走,是 foodpanda 與店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餐飲市場競爭激烈,如何脫穎而出,營運獲利,甚至永續經營成為新顯學。然而,對於相對保守的餐飲業者,多半從成本控制出發,行銷反而淪為枝微末節。
蔡興樺指出,「要解鎖行銷潛能,必須回歸原點,也就是『到底要什麼?』當店家不清楚行銷的目的時,就會將行銷視為額外的支出成本。簡單來說,行銷是一種投資,投資一定會有期望報酬,要達成這樣的報酬,就先需要進行短中長期的配置與規劃。」
投報率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隱含複雜的場景與狀況,像是新開的店、老店、成長中的店,就有不同的投報期待,而針對不同的期待,是要選擇行銷資源廣打?還是集中打?或是要搭配工具?都會產生不同的排列組合;就像百貨公司的美食商場,遇到週年慶時,是要跟著投入週年慶活動方案?還是自己加碼再宣傳?
蔡興樺進一步說明,除了目的要明確外,店家自身所處的階段也要確認,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商家的基礎建設,包含自身定位、製餐流程順暢度、選單設計等是否已建置完成,再進一步產出合理並可接受的投報率,然後選擇適合的行銷工具,一邊執行一邊做調整,這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從 foodpanda的視角,便是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成為陪伴商家的重要夥伴,從旁協助商家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