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大醫院日前急診室爆滿的情況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新光醫院急診主任張志華指出,今年急診室的壅塞特別嚴重,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迫使急診室成為「暫時病房」,若能夠有效落實分級醫療,便能有效緩解壅塞的問題。他也直言,台灣至今尚未真正落實分級醫療的制度。分級醫療不僅能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也能改善病患的就醫體驗。那分級醫療是什麼?分級醫療有什麼好處?《風傳媒》一文整理給你。
台灣的急診為何會爆滿?
台灣急診醫學會在臉書粉專表示,會發生壅塞的最根本主要是在於「可利用住院床位不足」,因而造成急診入口擁擠。為何會發生台灣醫院「可利用住院床位不足」呢?台灣急診醫學會分析,主要是因為護理人力不足,導致醫院關閉病房,急診住院待床病人滯留情況增加。且醫院在急診與門診預約住院床位分配失衡,未能有效分配調度資源,造成急診壅塞。
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透過增加病床以及醫療人員外,台灣急診醫學會認為也必須強化台灣人對分級醫療的重視。若問題持續沒改善,很有可能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進一步削弱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並對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造成嚴重影響。
分級醫療是什麼?
台灣的醫療院所依據衛生福利部的分類,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各層級的醫院負責不同的醫療任務。醫學中心主要負責研究、教學及急重症病患的治療,而其他層級的醫院則負擔不同的醫療照護角色。
分級醫療的推動目的,在於讓醫院專注於急重症病患的照護,避免醫療資源過度集中於大醫院。理想的就醫流程應是民眾先到社區診所或基層醫療院所就診,由醫師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需要轉診至更高層級的醫院進一步治療,並在病情穩定後轉回基層醫療機構接受後續照護。
透過雙向轉診,分級醫療可讓各級醫療院所分工合作,確保病患能夠「找對醫師、看對科別」,使醫療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運用,提升整體醫療品質。此外,為了解決部分醫院的擁擠問題,健保署也調整了門急診的部分負擔,鼓勵民眾建立「生病先找家庭醫師」的觀念,減少不必要的大醫院掛號人潮,確保真正需要專業醫療資源的病患能夠獲得適當的治療。

分級醫療有什麼好處?
病患獲得更快且適當的治療
讓基層診所處理一般疾病,醫院專注急重症,縮短等待時間,提高就醫效率,並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甚至降低部分負擔的費用。
醫療資源有效運用
培養正確就醫觀念,合理使用醫療資源,避免浪費,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拿到轉診單該怎麼辦?
轉診單也是落實分級醫療的一環,《風傳媒》日前曾報導「去診所看醫生拿到轉診單怎麼辦?一定要去指定醫院嗎?完整流程、相關疑問一次看」,文中提到,當病患獲得轉診單時,應依指示前往指定醫院或適合的醫療機構,確保治療的連續性。此外,患者應留意轉診單的有效期限,並攜帶相關病歷資料,以便醫師更準確地評估病情,提供適當的治療。
文/徐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