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能阻止戰爭,還是讓戰爭更激烈?日本二戰侵略啟示:從中國蔓延到太平洋

2024-01-08 10:40

? 人氣

這一切措施對日本產生了什麼影響?多年下來,日本帝國的陸海軍不斷囤積物資,以對抗短期的經濟壓力。滿州國的軍官與政府官員以日圓區達到煤、鐵礦、硫、鋁、鹽與林木的自足為根據,誇耀「東方已完成自給自足」。但從整體局勢來看,日本已身處險境。對經濟的侵入式管控與壓制國內的民主制度,再加上無止境的侵華戰爭,皆已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壓得日本無法喘息。侵華戰爭徹底摧毀了華東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反而讓東亞自給自足的長程目標更加遙不可期。與此同時,一九四○年的日本在石油、銅、鎳與橡膠等工業原物料對美國與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依賴,也比一九三五年更加嚴重。顯然軍事征服不是達成自給自足的有效手段,只會引來經濟壓力,導致戰局進一步升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前述變化觀察最為敏銳的,是研究日本帝國多年的經濟史學者伊莉莎白(Elizabeth Boody Schumpeter)。根據她的觀點,「經濟壓力、制裁威脅、自給自足政策與領土擴張,這四項因素會彼此累積,使彼此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連結。」也就是說,在這種嚴峻情勢之下,施加額外的經濟壓力並不能改變日本戰略的方向。伊莉莎白寫道,「太多人以為,只要藉由禁運等經濟壓力,就能削弱日本軍方的鬥志,讓他們打點行囊撤出中國,或使日本民眾一夕轉念,不再支持軍方,我無法苟同這種看法。除非戰到筋疲力盡,否則人類天生就不會輕易放棄。」霍恩貝克從國務院駁斥伊莉莎白的說法,認為伊莉莎白此說存在有「政治成見」。回顧伊莉莎白的這篇經濟分析,我們發現她確實建立在某種對維護國際和平的政治觀點之上。她原則上不反對制裁,但確實批判美國的制裁派,認為他們沒有考慮過制裁以外的其他方式,無法解決導致人類衝突的根本原因。伊莉莎白寫道:

「如果要使制裁成為一種確保集體安全的有效方法,制裁就必須由一個做好準備、可以有力進行經濟制裁的國際組織即時實施。這個國際組織的功能不能僅止於利用集體力量對付個別力量來維持現狀,而是必須認清社會與經濟安全就像領土完整一樣重要。如果這個國際組織的會員國誓言阻止領土擴張,就同樣必須防止工業與商業擴張的可能性。唯有這樣,才能確保真正的集體安全。」

伊莉莎白的分析裡,涵蓋了一九四○年代的多項關鍵趨勢。往後十年,提供社會與經濟安全確實成為國際主義重建世界的基石。然而,這種正面意義的經濟武器,得要等到打完另一場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後才會真正出現。美國沒有理會伊莉莎白的強烈警告,選擇對日本發動經濟制裁。於是,日本的侵略之火很快就在整個太平洋地區蔓延開來。

作者介紹:尼可拉斯.穆德(Nicholas Mulder)

生於荷蘭,成長於比利時,先後畢業於荷蘭烏特列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年僅三十歲便成為康乃爾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是歐洲現代史、政治經濟史與思想史。

穆德長年對於國際組織中的主權問題感興趣,特別是較為中小型的國際行為者。這使得他得以跳脫大英帝國或美國的視角,看到瑞士、希臘、阿爾巴尼亞、香港、南斯拉夫或芬蘭等地的歷史經驗。

以《經濟武器》榮獲美國對外關係史學會(SHAFR)伯納斯獎年度最佳圖書,目前正在撰寫他的下一本書,《大徵收時代》(Age of Confiscatio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衛城出版《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