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能阻止戰爭,還是讓戰爭更激烈?日本二戰侵略啟示:從中國蔓延到太平洋

2024-01-08 10:40

? 人氣

時間並不站在日本政府這一邊。由於蔣介石的中國軍隊始終頑抗不屈,在龐大軍費的拖累下,日本經濟愈來愈仰仗來自大英帝國與美國的進口。部分軍方高層的派系呼籲與中國談判,但近衛文麿卻在一九三八年一月下定決心擊潰中國,宣布「爾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打交道)」。從莫斯科取得兩億五千萬美元援助的蔣介石,也一樣拒不妥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華府,摩根索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與羅斯福討論過後,主張使用經濟力量來反制侵略。一九三八年起,他透過黃金採購政策提供財務援助。根據這項政策,美國財政部從中國國民政府購入白銀,從西班牙共和政府購入黃金。表面上這麼做是為了穩定美元兌換銀元與披索的匯率,實際目的則在於資助武器採購。摩根索還為中國提供一筆兩千五百萬美元的復興金融公司貸款。在一九三八年九月歐洲爆發蘇台德危機期間,摩根索說服羅斯福若歐戰爆發,美國應該為法國提供財務援助,同時切斷對德國的補給來施壓德國。

日本原想以一場決定性大戰擊潰中國抵抗,卻始終未能如願,侵華戰爭也愈打愈殘酷。日本政府希望能在與西方攤牌前能夠先在中國取勝,因此於一九三九年一月通過自己版本的四年計畫。這項動員計畫的內容涵蓋日本、滿州國、臺灣、朝鮮與華北日圓區內的所有原物料,徹底翻轉前一年嚴厲壓制民用工業的方針。這項計畫還要透過「出口連鎖制度」,讓賺取外匯收益超過開支的出口商繼續獲得原物料,日本因此得以倖免於古亞尼利為義大利帶來的通貨緊縮。

一九三九年夏,在天津英國租界發生了一場意外事件後,英國與日本發生了進一步的衝突。英國首相張伯倫下令皇家海軍準備對日本(而非德國)採取行動。但在是否運用平時經濟壓力迫使日本就範的問題上,英國決策者仍然猶豫不決。問題不在於沒有執行這項政策的能力,而在於其效益。執行這項政策將會切斷日本與澳洲、紐西蘭與加拿大之間的貿易,引起這些大英帝國自治領的抗議。事實證明,大英帝國的存在反而成為實施制裁的阻礙。貿易與封鎖顧委會認為,針對日本出口進行制裁雖然收效緩慢,但確實是向日本施壓的最佳途徑,因為此舉「不會讓我們背負濫用力量破壞全球原物料供應的罵名」。

一九三九年九月,歐戰爆發,倫敦當局運用帝國資源全力向英國本島運補,改變了國際經濟情勢。英國的動員帶來意外成果:印度與澳洲對日本的銷售驟降,加拿大也切斷對日本的鎳礦出口。失去來自大英帝國自治領的資源,打亂了日本的新經濟戰略。為了保持生產力,日本遠比過去更加依賴美國提供鎳、銅與機械工具。然而,來自美國的補給也同樣愈來愈不可靠。一九三八年七月,羅斯福首先以個人身分呼籲美國製造廠商停止為日本製造飛機,此即所謂的「道德禁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中旬,美國企業界停止對日本供應鋁、鎂與鉬,同時不再將高辛烷值航空燃料製作技術轉移給日本。在霍恩貝克的大力鼓吹下,簽定於一九一一年的《美日商務條約》於一九四○年一月正式失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