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一路在政治社會變遷中走來的歌仔戲─更正和回應阿圖塞的文章

2017-02-01 07:0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還有「大稻埕戲苑」為台北市文化局所屬單位,原為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延平分館,民國99年起以傳統古典感的全新樣貌重新出發,以推廣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為出發,以傳統藝術文化之展覽、演出、保存、研習為目標,致力成為本土戲的發展中心,該館也年年推出一年兩次的售票性質傳統藝術表演節目徵選。

四、歌仔戲沒落了嗎?

阿圖賽的文章寫道:「歌仔戲從戰後到1990年代初期,幾乎是台灣人娛樂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台灣在1987年解除戒嚴慢慢走向民主化,然而,歌仔戲卻也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逐漸走下坡。最後,隨著台灣娛樂的多元化,歌仔戲的黃金歲月,也已經成為台灣人的歷史記憶之一。」

事實是:歌仔戲從戰後到1960年代,是台灣人大眾劇場的一部分,1960年代內台歌仔戲因為媒體歌仔戲而消失,之後媒體歌仔戲廣播、電影歌仔戲因為敵不過電視歌仔戲也消失,而電視歌仔戲繼續從一九七零年代興盛到一九九零年代。同時,一九八零年前期,歌仔戲劇團開始進入臺北市重要劇場演出,蔡欣欣認為,「是繼一九六0年代內臺歌仔戲沒落之後,重返室內劇場的開始」,「八零年代後基於傳統文化的恢復提倡、廟會慶典活動的延續、大眾媒體的多元開放與藝文活動熱絡推展等文化生態,使得歌仔戲躍昇為台灣本土傳統藝術的表徵。」

邁入新世紀的臺灣歌仔戲,除了繼承民間的傳統戲路外,也在政府公部門、民間文教機構以及劇團「外在催化/內在自發」的雙重使力下,開闢了以「推廣傳統藝術」與「重建廟會戲路」為宗旨的外臺歌仔戲匯演與專案活動;以及「因應市場經濟」與「探索劇藝思維」為目標的「戲園茶館/小劇場」歌仔戲演出型態。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八0年代以來之發展〉《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催化與自發—新世紀台灣歌仔戲的新戲路〉《臺灣戲曲景觀》)

根據以上梳理可知,阿圖賽先生的文章是忽略了歌仔戲有不同形式,每種形式也有興衰的不同階段和理由,過於簡略粗糙的拼接介紹。阿圖賽顯然不太了解歌仔戲歷史,也沒有接觸目前的歌仔戲演出,只是拼湊報導和資料來寫作。而編輯下的標題與阿圖賽一起宣告歌仔戲死刑的這件事,正好顯示出,相較於大眾流行文化,歌仔戲對於大多數人是種已被「殺死」、已經「沒落」、「只能追憶」的過氣藝術,歌仔戲需要被重新有效的介紹、保護和推廣,需要重新接到觀眾的需要。

文末,還是回到歌仔戲藝師小明明,回憶著小明明唱著歌仔調,寄託自己思念先生的心情:「望要與你成雙對 無奈鴛鴦兩分飛 從今空留相思淚 理想情緣拆分離  昔日恩愛變流水 今生無望兩相隨」、對戲劇的熱愛「一天過了又一天,演戲的人像神仙,五湖四海遊遍遍,沒煩沒腦變少年」。歌仔戲是小明明表達情感、回應現實的工具,一輩子樂在其中也奉獻其中。

像這樣優秀的藝師還有很多,政府和有心人士應當給予資源,提供戲劇顧問( Dramaturgy),在後者的提點、陪伴和引導下,協助藝師傳習自己最擅長的部份,並且帶領新一輩的人才創作,培育傳統藝術專業人才,才是台灣社會文化之福。

至於在21世紀的今天,歌仔戲要如何有效介紹、保護和推廣,重新接上觀眾的需要?筆者將在下篇文章繼續探討。

*作者為戲劇編導,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曾任動見体劇團團長、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藝術策畫總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