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中國信託發布《2025臺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台灣高資產人士推估將達到81.6萬人,人數比2024年成長約14%。所謂的高資產人士定義,扣除自住房地產後,可運用的資金、資產達3000萬台幣(約百萬美元)。高資產人士81.6萬人,大約佔了全台成年人口的4.3%。
全台約2350萬人口,成年人口1868萬人。這比例確實相當高,意味著全班同學如果有50人,大概就有2位以上同學是屬於這個階層的人。
報告中也提到台灣高資產人士是如何致富的,大部份是靠「企業經營」與「金融產品投資」,45歲以下的有錢人靠繼承、贈與的比率最高有28%,有26%是靠薪資和獎金致富。
從這邊可以看出平常大家網路上常常討論的議題,薪水總是跟不上物價、跟不上房價,這是因為台灣歷代以來累積的資產在資訊流通的時代下,拿出來做投資的意願升高許多,導致以前這些留在銀行、郵局的定活存慢慢移轉出來,而且更重視遺產稅節稅問題,因此提早規劃把財產轉給下一代,這才讓45歲以下的高資產人士有28%的人是上一代給的。
這比重可說是相當之高,因為每四個就有一個的意思。報告內容很多,但有個地方相當有趣,
高資產人士在什麼情況下會金援子女?
答案是:69%的高資產人士會為子女購屋提供資金援助,43%協助子女進行金融投資,僅29%支持子女創業。
讀者應該能理解幫孩子買房願意金援,但可能不理解為什麼不願意支持子女創業,答案很簡單,這跟台灣人的習性有關,台灣高資產的這些長輩們見識也多了,深怕子女亂創業反而把老本給敗光,所以在創業的項目上都是趨向謹慎,甚至七成的人都不給錢。
創業當然有可能成功,但機率一定是極低的,可能百分之五以內,或者有些行業更低。
台灣人非常喜歡做高勝算的事,這有好有壞,有時候反而打安全牌也會失去大幅成長的機會,這邊不容易討論更多,要寫三千字都寫不完。
總之,從上述報告內容也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房市、股市、保險會是富人存放財富之處,而且台灣的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的原因,同樣40歲人,財商差異天差地遠,對於資產、負債、現金的觀念與處理也完全相反。
台灣現在正面對AI浪潮,這個輝達帶來的AI時代,很可能讓台灣一整個世代的人成為新富階層,前提是真的要參與才有用,在一旁看沒辦法吃到果實。
也是各家金融機構跟中信銀這份報告內容相近的原因,瑞銀也在2024年全球財富報告中預測,臺灣「百萬美元富豪」人數將從2024年的79萬人,到2028年大增47%至116萬人。
台灣的高資產人士快速增加,反映的就是這一代科技人拿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
責任編輯/林俐 (相關報導: 有錢人為何越來越有錢?富三代一句話道盡富人和窮人最大差別,學起來才能提早退休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