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專文:愛看不愛,吵什麼吵!

2016-03-18 06:20

? 人氣

教養,既不能保障人成就其偉大的人格與智慧,也不能保障人成就其富貴壽考與功名,可是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卻總會在教養問題上暴露出巨大的焦慮呢?這樣的焦慮帶動了許多教養之外的事物,比方說公共制度,比方說教育品味,比方說科層文化,比方說知識產業。為了成就一種與時俱變而日新月異的知識能力,我們今天為人父母者就會想盡方法提前讓自己的孩子學器樂、學寫作、學計算、學歌舞,甚至學玩耍──這簡直匪夷所思。然而不及早而大量地將公認有用的教養內容塞給年輕人,似乎我們自己重視而錯過的美好價值便要永遠淪喪了;似乎我們自己欠缺而疏於鍛鍊的重要能力便要拱手讓人了。教養於是轉變成一個焦慮核心,而且舍此無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聽聽柏拉圖那段老掉牙的教訓罷。柏拉圖的弟子們曾經試圖有系統地將他的學說整理成一部大書,非但未能成就,還受到老師的斥責。柏拉圖在他的第七書信中這樣說:

「有人已經寫過、或者試著說明我的哲學探討的意義,有人聽過我的課,有人則是輾轉旁聞於他人,或者自己思索出一些內容。我得這麼說:至少我個人以為,他們根本沒有瞭解事實的真相。關於我的學說,我沒有也不會寫成一本綱要性的著作。因為這些問題不可能被歸納為格式,就像其他的問題一樣,祇有在長期接觸之後,大家一起體驗和討論,它們真正的意義才會突然在心靈內點燃起來,就像由一個火花爆發出來的光,之後它自己會生長。」

柏拉圖所說的祇是一部他不願意寫出來的書嗎?祇是哲學問題嗎?我倒覺得他承襲自蘇格拉底的這個命題切切關乎人類教養的全盤態度。正因為教養不是一本書、一套固定的內容,也不祇存在於人生的某一階段,更不是來自一個家庭或幾所學校,它是許多深深淺淺、大大小小的實際生活接觸,不斷衝擊著這個會思考的主體,並且通過與他人不斷的「體驗和討論」才得以面對的。柏拉圖的結語從未指涉「解決了」某些問題,他用的是「點燃」── 一個火花照亮的比喻。我們甚至可以懷疑: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並不相信「一部完整的著述」對於教養問題會有正面的意義。因為看似完整的「一部著述」,恰恰阻斷了書本之外可能產生的「體驗和討論」。

在中國,平民教育初始之際,也出現了一樣的教養觀。孔老夫子說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老彭是誰?是一個姓彭的?還是一個騎青牛出函谷關的老子和一個叫彭祖的兩人合稱?歷來聚訟紛紜,我甚至還看過說四川彭山縣江口山為彭祖故居,而彭祖是個水利工程師,在三江地區開發大量可利用江水灌溉的農田,乃至於運用導流工程,讓三江水力對撞,從而遏制洪水氾濫,保護農田云云。這未必是胡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