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迴響:總統職務交接與憲法學的燈下黑

2016-02-23 06:10

? 人氣

政權交接會議,曾永權與吳釗燮握手(總統府提供)。

政權交接會議,曾永權與吳釗燮握手(總統府提供)。

畏友黃丞儀於20日晚間著文《即將卸任的總統還是總統》,批評民進黨版《總統職務交接條例》草案與時代力量版本有重大違憲爭議。黃文若干分析批評則有待商榷。以下本文提出一完全相異觀點供參考、比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本文理解所及,黃文對制度與現狀的認識是總統任期四年,除因法律(彈劾、罷免)、自然(死亡)或自願辭職,別無任何無視現任者意願而使其去職的手段。而本次總統選舉日與就職日之間四月有餘的期間過長。思考對策時應避免突破憲法常態,賦予總統當選人或立法院介入總統與行政權的權力。本文贊同黃文維護憲政之用心與部分分析,也與黃文一樣反對民、時兩黨的草案。本文認為,黃文體現當前台灣的憲法學發展仍缺乏全面說明台灣政治實態與需求的理論語言。以致於雖然從憲政主義觀點切入,思考具體個案時囿於司法憲政主義的觀點,無法納入政治憲政主義;甚至陷於「燈下黑」,遺漏法學者公認、但不入自認專業憲法學者法眼的一般法治技術。

按國家元首在法律上無縫接軌的法律論述在西歐法律史上已有近700年之歷史。如台灣法學界所周知,英國學者哈特之經典名著《法律的概念》即舉君主之繼承必係根據事先存在之規則為例反駁將法律定義為主權者命令之說的漏洞。西歐王侯因羅馬法影響、固有慣習與避免立嫡、爭繼釀成戰禍的現實理由,法學者至遲於14世紀已發展出不得以遺囑排除的一般性繼承規則系統。這套系統大部分今日也成為西歐各國及台灣現行民法無遺囑繼承制度的原型。其特色在於在完全排除個人意志之介入,可謂「法底支配」之典範。相較於此,無論民、時兩黨的提議或黃文的建議(「本於憲法忠誠義務,透過政治參與、平等協商和明確的法律規範來縮短交接期間」),皆以政治人物的意志為前提。

若將模仿繼承法的策略稱為職務交接的靜態模式,將引入政治人物意志、再思考權力制衡的策略稱為動態模式,在現狀下兩個模式的利弊一目瞭然。靜態模式即是包括台灣在內各國行之有年的看守政府。一方面甫當選者在法律上僅享有接任的正當期待,而無得主張的權利。另一方面現任者的角色如同民法上的清算人,雖然仍是總統,但其權力行使範圍收縮至保全其職掌範圍現狀,因應非立即處置則難以挽回之重大急迫事態為主。常任文武官員繼續依現有法令進行既定與例行事務。如此一來,民意無分新、舊,亦無對抗,人員更動被視為無損國家法人格的連續。共和國家之職務皆是公眾之付託。受託者到任期最後一天都是受託者,但也當然有義務確保任期滿了時繼任者可立刻接棒。而非任滿後再要求憲法無法定位的移交期間。靜態模式是法治實踐的智慧結晶,無偏無黨、可長可久但緩不濟急。動態模式雖能治標,然而無法解決、甚至反而凸顯政黨之利益衝突。敗選的中國國民黨可無視馬總統虧於職守怠忽移交,重拾公民已厭倦的「反觀」修辭,質疑陳水扁總統當選時為何不推動,而只在總統與立院雙重勝選後才倡議;甚至即使同意立法,也要求於2020年總統選舉後實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