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誰亂點成大南藝鴛鴦譜?

2016-02-05 07:00

? 人氣

南藝大校園美景有江南園林風味。(中評社)

南藝大校園美景有江南園林風味。(中評社)

最近二十年台灣高等教育政策搖擺不定、變幻莫測。十幾年前,教育部給予核定新設的大學研究所員額常不足五名,甚至不給名額,幾年後突然又宣布每個研究所至少要有五個員額,最弱勢的藝術類大學首當其衝,許多小研究所雞飛狗跳地忙著整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九四至二○○五年間教育部政策是廣設大學,希望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全國大學數量因而暴增一倍,南藝大基本上也是「廣設大學」下的產物。孰料數年之後,教育政策大轉彎,也許真的是「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教育部以國際競爭力及少子化考生人數減少為理由,推動大學院校整併,鎖定的對象不限於辦學績效不彰、招生困難的公私立大學,也包括幾所聲譽卓著的研究型大學。

二〇一一年初立法院通過大學法第七條修正案,賦予教育部對大專院校整併規劃與主導權限,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並訂定「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給予教育部主導國立大學合併事宜,有了這個尚方寶劍,教育部更積極尋求併校的對象。

台灣的大學整併案其實早在一九九○年代末就陸續展開了,當時在教育部的鼓勵下,大學自行尋求對象。台灣師範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的婚約曾經談得轟轟烈烈,最後良緣破碎,並不令人意外,光是兩校合併後的校名叫什麼?彼此爭議不休,總不會是(李)師科大學吧!

教育部現階段計畫整併的學校,有兩校旗鼓相當者,有大校吃小校者,也有小校希望併入大校者,如台南護專渴望嫁入成大這個豪門。教育部從廣設大學到要求大學整併,如以鋸箭法視之,皆不難明瞭當時的教育環境,以及非得如此不可的理由。然而,前後政策扞格,讓許多大學無所適從,很難想像三十年間的教育部是同一個國家的教育部。

台灣談合併的學校不少,「成功」的例證大致就是嘉義大學(嘉義師院+嘉義農專)、東華大學併吞花蓮師範學院,仍在研議的學校則像參加婚友社一樣,這個配對不成,尋找下一個對象。清華與交大整併不成,轉與附近的竹教大尋求聯姻,台大與北教大的合併案從上世紀談到本世紀,可算是世紀之戀了。

在台灣三所藝術大學中,教育部選定南藝大為目標,大概是看上它遠在南部鄉下,人丁單薄、無權無勢,非與成大合併,不足以圖生存。教育部的顧慮果真如此,當初為補償競逐中正大學設校失利的台南縣,在官田鄉間創設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便明顯是個美麗的錯誤了。南藝大果真走到被併校的命運,追根究柢,可以說成也教育部、敗也教育部。

南藝大有充滿江南風光的校園,以及創作力、展演力旺盛的老師、學生與校友,近年來自教育部的經費緊縮,教師員額不足,圖書設備短缺,嚴重影響教學品質。其實,高等藝術教育的困境,不只發生在南藝大,北藝大與台藝大也莫不如此,而三所藝術大學之所以經費困難,多半因為教育部對專業藝術高等教育觀念偏差所致,以為藝大可跟台大、清大、交大一樣,向企業、校友募款。

成大校園。
成大校園。

教育部把南藝大許配給富戶成大,吹皺了一池春水,讓原本平靜的南藝大校園風雲變色,分裂成主和派(贊成或不反對併校)、主戰派(反對併校),尤其過去一年南藝大校長出缺,遲遲選不出新校長,更難凝聚全校共識。成大則老神在在,欲擒故縱,他們併吞南藝大的意願端視教育部是否給予豐碩的嫁妝,南藝大是否願意下嫁?如果嫁妝不豐,還要靠搶親,併校的態度就不積極了。

南藝大主和派以藝術史、藝術評論、博物館與古物維護、應用音樂等重教學研究的系所為主,不過,他們多半低調,不太公開表達對合併案的支持。相對主和派的溫文儒雅,主戰派個個義憤填膺,反對的聲音極大,他們站在藝術創作、展演的角度,認為南藝大是小而美的優質藝術大學,而成大這類綜合大學偏重醫理工科系,評量系所的教師標準,追求國際學術通用學術指標,亦即期刊論文數量,也與藝術大學生態格格不入。他們認為根據經驗法則,認為成大現有的文學院在校園相對弱勢,藝術研究所更是弱勢中的弱勢,對嫁入成大根本沒有信心。

最近陸續看到南藝大老師、學生和校友反對合併的聲音,並聯署向教育部陳情,強烈反對兩校合併。南藝大與成大合併,並非校跟校對等整併,而是南藝大被併入。教育部如果拿當年花蓮師範學院併入東華大學或嘉義大學模式,套在南藝大與成大身上,恐怕就有嚴重落差了。事實上,當下若干綜合大學也有藝術學院,他們的聲音在校園是相對微弱,資源也相對短缺的。

南藝大師生之所以動作頻頻,或因擔心這項勢在必行的合併案,已到了收網結案的時刻,內心充滿焦慮,希望最後關鍵,讓合併案胎死腹中。面對南藝大師生反對的聲浪,教育部像無事人似的,去函南藝大就學生陳情案提出說明,南藝大已決定將於下星期第一次行政會議討論召開校內公聽會或座談會的時間。

大學合併案應該是兩個以上學校的自發性結合,而非教育部片面強勢主導,兩所大學如整併成功,結構層面應反映兩校原有的特色。弱勢的藝術類大學要與綜合大學或理工科技大學合併非常困難,因為彼此價值觀、教學模式、設備需求以及成果展現方式,相異甚大。藝術的評量無法和理工科系一樣量化,以創作為主的藝術系所需要良好的教學環境與創作空間,其重要性不下於理工科及醫科的實驗室。

教育部把南藝大與成大送作堆的目的是什麼?要讓成大壯大,更上一層樓?還是為資源貧乏的南藝大找出路?不管哪個原因,皆突顯台灣長年以來政府看待藝術大學的心態。

國內外大學整併並不稀奇,一九〇〇年創立的美國賓州卡內基技術學校(後改為理工學院),一九六七年與美隆工業研究院合併成卡內基美隆大學,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客觀來說,南藝大與成大合併案有利有弊,重點是合併的方式與態度。南藝大併入成大,對偏重研究、教學領域的系所助益較大,無論課程、硬體、經費等資源更多。然而,以視覺藝術為主的藝術科系,從創作的角度,寧可在南藝大的自由創作環境中進行。

南藝大是具主體性的藝術單科大學,一旦跟成大合併,原南藝大校名必然散形,成大的校名也不會出現「藝術」兩字。兩校合併的癥結在於新的成大+南藝大體質能否整合、思維是否改變?不應該只是在醫理工文學院之外,加掛一個藝術車廂,重要的是整個學校能否因南藝大的加入擴大校園文化元素,讓學校體質中流著藝術的血液?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