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投機、避險與民主防笨機制

2016-01-14 06:30

? 人氣

再讓想像力奔放,區塊鏈技術可以將許多政府職能重新改造成「多中心化應用」(Decentralized App, dApp)讓群眾智慧透過互聯網與區塊鏈更有效率地協助社會自主管理。我在《多中心化智能社會與金融物聯網》一文中曾提出,食品安全檢驗是一項公用服務,但卻不必然是政府的責任。若將食品安全檢驗由政府壟斷,等於盲目相信一位開明專制的英主永遠會嚴格替消費者把關。近年來中文世界層出不窮的食安危機,顯然粉碎了這個假設。要是能夠利用比特幣或智能合約,由消費者每天支付一點點數位貨幣,讓一群有口皆碑的在地農場生產安心食品,同時也讓消費安心食品的營收能夠分出一部分給負責任的食評家、專業記者與質檢機構持續監督在地農場精進,一有問題就即時通報,有提供高品質訊息的貢獻者可以透過區塊鏈得到小額獎賞,這樣的多中心化自治架構,完全有可能利用金融物聯網技術實現,無須公權力介入。只要交易費用夠低,公民意識與能力夠強,許多被視為公部門責任但政府卻做得不好的公用服務,完全可以透過金融物聯網「外包」給dApp。一個用智能電表量度的議會民主(metered democracy),甚至API Government,非常有可能實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的智能合約交易市場之所以尚未實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許多國家不知如何監管這類「寓風控於投機」的金融創新,甚至往往主觀判定這類活動不合法。揆諸人類金融發展史,幾乎所有現在合法的金融活動都曾經被認定為非法的賭博或高利貸行為。Robert Hanson教授指出,1570年教宗葛雷哥里九世曾經認定海上保險為高利貸而查禁,1570年荷比盧亦曾以賭博為由立法禁止人壽保險。1720年南海泡沫金融危機後英王敕令查禁股份有限公司,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時也曾經以期貨市場是賭博而查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金融的發展,有其獨特的資本邏輯,是根源於人性本質的原欲,是超國界、超主權的動力,禁得了一時,禁不了一世。股票、債券、保險、期貨、選擇權,眾籌、P2P借貸,都符合這個發展規律。

全球化的時代,結合網絡科技的金融資本會不斷地透過各種形式進化,在各種人為武斷建構的市場壁壘之間尋找套利機會。對「秩序」與「安定」有審美偏好的政府官僚而言,這類行為或許礙眼,甚至惹人討厭,但若沒有這些不安分守己的資本家見縫插針,興風作浪,人類或許還在用石板與貝殼記帳。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的鴕鳥心態,不僅無法規避風險,反而可能製造、甚至加大風險。這個道理對各種人類活動,尤其在金融與政治領域,特別適用。這波金融科技創新浪潮最積極的意義,就是鼓勵與迫使社會利用資訊科技與資本市場分析風險、正視風險,擁抱風險,管理風險。若能將這種Caveat Emptor與Informed Consent的態度透過金融科技與互聯網精神真正落實到人類社會的統治架構當中,人類的民主發展或許能真正向前邁進一大步。

*作者為金融市場觀察家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0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