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軟硬大不同:營運資本篇

2015-12-25 06:30

? 人氣

如果這樣講很空泛的話,我們可以拿Fitbit去年的年營業額當例子來計算。Fitbit在2014年營業額達US$745M,如果假設全部銷售金額是平均散佈在十二個月發生,毛利率已知為50%,也就是全年支付給製造商的成本約為US$373M,如果以六個月的營運資本來算,總共需要US$186M的營運資本——換句話說,隨時會有US$186M的現金卡在系統裡面,無法支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來說,已經在銷售的、有數季業績作為參考的消費電子產品,根據產品類別,多半能夠估計出季節銷量的變化,以及投入多少行銷預算能增加多少銷量等,這些都是傳統華爾街分析師在預估蘋果、新力或者三星等消費電子企業的營業額時,習慣做的分析,因此營運資本的預估也比較容易掌握,波動性也相對比較可以預期。

如果是高速成長中的硬體新創(例如2014年的Fitbit和2013年的GoPro),業績成長的速度相對難以預測,有可能會是100%,也有可能是65%,也有可能是200%,甚至有可能像Sphero BB-8那樣從無到有地瞬間爆紅,因此營運資本的預估也跟著變化劇烈,因此這部分的預期回報率也會隨著上升。

SaaS類型商業軟體新創

Software-as-a-Service(SaaS)這些年來已經成了商業軟體的主流,連微軟和Adobe之類的大廠都往SaaS模式靠攏。

和硬體不同,商業軟體並沒有太多「製造成本」,以前盒裝銷售時的時代尚有光碟壓制、外盒以及通路配售的成本,今日商業軟體銷售都是透過下載,製造和銷售成本接近於零。因此技術上來說,SaaS類型商業軟體新創並沒有營運資本的需求,但實作上並非如此。

由於商用軟體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製造成本遠低於開發成本的結構,但不持續開發新商用軟體就無法從同一個客戶身上收取到新的營收,因此產業本身很早就進入高開發成本換取高立即現金流(盒裝銷售、一次收費)的結構。換句話說,開發中的高成本和長週期雖然表面上不是營運資本的一部份,卻佔銷售金額的相當大比例。因此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中,軟體研發成本通常會被要求資產化成為固定資產或者存貨,以反映軟體業這種表面上低製造成本但實際上仍需大量營運資本的特質。

也因為如此,當軟體業從一次性銷售的盒裝軟體轉換為細水長流的SaaS模式時,公司會立刻面臨巨大的營運資本挑戰:本來一次可以收齊的銷售費用,被等效攤成兩年或三年,已經投資下去的開發成本被困在系統中的時間變長了,這就相當於營運資本變高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