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用武力而支配世界的新霸權:《金融世界大戰》選摘(2)

2015-12-27 05:00

? 人氣

美國聯準會是美國貨幣霸權的主要執政者,圖為其大樓外觀。(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是美國貨幣霸權的主要執政者,圖為其大樓外觀。(美聯社)

考量國際政治之際,「霸權」(hegemony)這個詞彙是非常重要的。談到國家間的關係,參考聯合國等處的方針,所有國家皆應處於對等關係。然而實際上大國與小國、霸權國與其他國家間,卻存在著優劣之分。現在的霸權國是美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而言,「霸權」在國際上與「支配」同義。過去我也曾抱持這種籠統的印象,認真查了查,才發現霸權跟所謂的支配,在定義上有著明確的不同。霸權指的是「不動用武力而對他國持有影響力」。而從支配所衍生的,例如靠著武力將他國納入麾下所形成的殖民地、保護國等,則不被納入霸權的範疇。至於魁儡政權,則有著十分微妙的定位。

即便是魁儡政權,如果像過去的伊拉克般,導致了明確的軍事侵略結果,就很難能稱作「霸權」。關於入侵伊拉克一事,美國的主張是:「推翻海珊政權是伊拉克人的全體意志,伊拉克人因為力量被剝奪而無法達成,所以美軍代他們打倒了海珊。接著,伊拉克逐漸建立民主國家的過程中,美軍也只是支援了他們的民主國家建設,並與滲透伊拉克、持續進行恐怖行動的蓋達組織進行對戰而已。跟什麼軍事支配還是魁儡政權化,是完全不一樣的。」

同樣是魁儡化的例子,戰後的日本最初曾遭美國軍事占領,並建立起魁儡政權(外界如此懷疑)。其後日本雖從美國完全獨立出來,扮演著民主主義國家的角色,卻在經過七十年後仍對美國維持著從屬立場,自動將外交權拱手交給美國。這個狀況又該怎麼說呢?現今的大多數日本人,完全沒有受到美國壓迫的自覺,因此美國對日本所行使的影響力,可以說完全符合霸權的定義。在這個例子裡,魁儡化與霸權就不再是矛盾的概念了。霸權(非武力)與支配(武力)間的界線十分曖昧,微妙的部分在於行使影響力之際,是否存在著武力脅迫的背景(魁儡政權對國民來說未必絕對不好。當時,為數眾多的日本人認為麥克阿瑟的政務手段比東條英機更好,於是日本自主地成了美國的魁儡。而原先期待生活能較海珊時代好轉的伊拉克人,在美軍進攻伊拉克不久後,發現生活只有慘烈惡化,所以轉變成了反美立場)。

再試著擴大思考範圍,現今全球除了高掛反美旗幟的國家,其餘所有國家的政府,一旦接收到美國政府當局非正式的忠告或指責,即使是多麼委婉含糊的內容,想必仍會給予相當強烈的重視。這個就是霸權關係。在這層意義上,美國就是霸權國。

從美國得到了如何非正式的忠告,而接收的政府中樞又做了如何的分析判斷、如何回應,這些東西幾乎完全不會透過大眾媒體公諸於世。霸權在檯面下隱然地行使,並隱然地得到回應。霸權的本質與行使的手段,幾乎完全不得而知。應該完全獨立於政府之外的日本媒體,為何持續做出從屬美國的偏頗報導呢?想試著判斷日本媒體究竟有沒有立場「偏向」,卻連足以用來平衡辯論的根據和材料都找不到。但參考我所收到的讀者來信,傾向認為「日本媒體有所偏向」的人正在增加。除了美國,亞洲國家近來也漸漸開始重視起中國所發出的委婉忠告。例如緬甸問題之際,當美國與中國持相反的主張,夾在兩者之間的東南亞諸國,就會展開有著微妙平衡的政治手段。中國正在逐步成為亞洲的霸權國。俄羅斯也一樣,雖然因為烏克蘭問題等遭受歐美制裁,卻也在高加索、中亞、中東等地區擴大影響力,慢慢變成地區性的霸權國。

為什麼想支配世界,需要以不動用武力的霸權來達成呢?

先從結論說起,這是因為:「民主主義、主權在民等國家的理想姿態,是近代國際社會中的大原則。某國以武力脅迫、強制操縱他國的支配手法,是無視於該國民意的惡劣作為。」

由於有這原則,所以霸權的內涵就是「表面上不使用武力,利用國際政治範疇上的權威、文化影響力等,對全球或特定地域諸國行使影響力的作為」。實際上能坐穩霸權國寶座的只有軍事能力強勁的國家,武力是這些霸權背後的靠山。

*本文選自晨星出版的《金融世界大戰》一書,本書作者田中宇為日本國際情勢解說家。1961年生於東京,東北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後,先任職於東麗株式會社,後進入「共同通信社」。藉由廣泛閱讀世界新聞,確立其自成一格的方法論,並用以解讀媒體報導中的政治情勢。1996年前後,開始發行電子郵件雜誌「田中宇國際新聞解說」。

金融世界大戰立體書封.jpg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