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故事與偏見的投資價值

2015-11-26 06:30

? 人氣

HU08.png
 

一個有點瘋狂的思想實驗:如果IHS與Gartner合併將會如何?從投資組合的角度來看,兩者的營收結構高度互補,前者廣但倚賴能源,後者專但缺乏橫向連結。如果兩者合併,人力精簡在所難免,數據與情報的跨界協同銷售與服務型態可能會更有效率。但是否一定要在這個時機推動這麼大而複雜的併購案,考驗的不只是經營團隊的決心而已。合併之後的IHS+Gartner或許更有規模,但弔詭的是,合併後的意見權威性與客戶信賴感是否完全不受質疑?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平台,事實報導應該客觀,但情勢研判不可能沒有立場。IHS與Gartner調研覆蓋面再廣,畢竟不是最上游的資料原產商。而若假設數據的判讀沒有受到業界相關利益人士或明或暗的影響,顯然把人性看得好傻好天真。因此,IHS與Gartner若持續圈地,構建了一個長尾型態的品牌組合,不論何種趨勢,何種產業,IHS與Gartner都能有其觀點,但生產觀點的目標是協助決策,而決策優劣的判斷標準若與利潤掛勾,那麼「客觀」與「主觀」就可能僅有修辭學上的意義。調研諮詢機構求真求實的專業期許,是否也只是一句行銷術語?當跑馬圈地推到極致,壟斷數據與情報的上中下游產銷體系的媒體平台,是否催生另一種系統性風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問號,也是懸在所有媒體內容與媒體平台經營者、投資者與消費者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買媒體是為了影響輿論、形成有利於己的政策與共識,但若是過度濫用媒體平台,反而摧毀了媒體資產的價值。這個現象在本質上營運模式為B2C2B的大眾媒體的新舊鬥爭之中,已經非常明顯,但在B2B的專業調研諮詢機構的投資圈地潮中,似乎並未被社會充分認識。對冷血的投資人而言,就算錯誤偏見成為主流,只要有人願意買單,現金流能維持估值不墜,「真實」可以只是口號,資本遊戲就能繼續玩下去。這個心態若不改變,會對系統性風險造成何種不利影響?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婓爾德在2002年回答國會關於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理由出兵時,曾發表過一段為人傳笑的名言:

「據我們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我們也知道,有 『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說,有些事,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同樣存在『未知的未知』—有些事,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用Knight的說法來檢驗這段語意含混的證詞,倫斯婓爾德所謂的「未知的未知」或許就是不可量度的不確定性。但如果某個因素不可量度,我們又何從得知?如果未知無法轉成已知,或是無從得知未知,那麼決策的基礎,其實就是「信念」。人類歷史證明,擁有強大信念的領導者,毫不懷疑自己手裡拿著是上帝之劍,但口中吹著卻可能是哈美崙之笛。人類社會仍然需要聆聽卡桑德拉的預言,但是否有意願、能力與雅量維持卡桑德拉們得以生存的空間,就是在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與資訊科技強勢改變創造、講述與詮釋故事的能力之時,人類社會必須不斷自我警惕的重要課題。

HU09.JPG
 

如果你願意支持本專欄,歡迎透過MaiCoin支付美元一毛錢的等值比特幣,比特幣帳戶地址如下:

HU10.JPG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