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什麼是真實的歷史?──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

2015-11-25 06:10

? 人氣

認識自己,認識歷史,也是要不斷辯証反思的。

認識自己,認識歷史,也是要不斷辯証反思的。

究竟什麼是歷史事實?我們以台灣的歷史為例。在台灣,1990 年代以來最典範的台灣史,也就是許多人相信並強調的歷史事實,大致如下。臺灣最早的住民是原住民;數千年前他們便在此生活,有考古遺跡為證。300 多年前鄭成功驅走荷蘭人後,許多閩粵移民與鄭氏所率官兵在此定居,他們是閩南人、客家人的祖先。1949 年前後又有一批大陸軍民隨蔣介石及國民政府來台,他們是外省人的祖先。這個「歷史」,也說明台灣的族群社會現實—廣義台灣人分為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其中,原住民是被征服者,外省人是新住民,閩南人與客家人是真正的臺灣人(狹義台灣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上提及的鄭氏據台的歷史,相關閩粵移民的歷史,國民黨政權及蔣介石來台的歷史,無疑都是歷史事實。然而,這並不表示它們是絕對重要的歷史事實,也不表示它們無論如何都應被選擇、編入台灣歷史之中。譬如,台灣歷史也可以如此書寫—很早以前便有一些英雄先民居住在這個島上,他們是台灣老居民的祖先,後來陸續從大陸遷來許多逃荒、逃難的民眾與官兵,他們是新移民的祖先,所以現在台灣有兩個主要族群,老居民與新移民。以上所述的過去也是歷史事實,只是將鄭成功、蔣介石等英雄祖先的歷史省略簡化而已。台灣人不如此說歷史,並非因為它不合歷史事實,而是它不符合台灣有「四大族群」這樣的社會現實。

今日所見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類與歷史的關係、社會與歷史的關係是甚麼?更重要的是,深入這些問題,能夠為現在的「我們」帶來甚麼幫助?進一步追問:當代歷史學的定位是甚麼?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一書,圍繞著上述議題的種種設問,揭示近代歷史學遭遇的危機,凸顯作者王明珂的用心所在:歷史學如何突破重圍,反省自己的價值。王明珂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去年甫榮膺中研院院士。他擅長結合人類學、社會學的視野,並且多次前往四川西北進行田野。本書是繼《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之後又一力作,作者總結過去的研究的經驗,為讀者揭示歷史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關於歷史學家的任務,「尋找真相」想必是最令人鼓舞,也最具價值的答案。然而,本書屢屢指出,人類活在一個充滿各種「表徵」的世界,甚至對於「過去」也不是真的如實呈現。其實,古人也受當時社會的影響,他們的所思所想並沒有那麼純粹「真實」,參雜不少「想像」,想當然耳,粗心的歷史學家稍不察覺,也可能錯使「想像成真」。例如《後漢書‧西羌傳》關於西羌的描述,不少是想像、經過簡化,甚或誤解的認知。《後漢書》稱「所居無常」、「不立君主」,這種觀察的背後,充分表現了記錄者的自我認識:居有定所,崇奉君主。然而,西羌不是居無定所,他們有固定的草場,當然也有自屬的社會組織,只是沒有一個中國式的皇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