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資產價格和價值之間的永恆纏鬥

2015-11-13 06:10

? 人氣

人們用各種貨幣交易,但最後往往把「價格」與價值混淆。(取自網路)

人們用各種貨幣交易,但最後往往把「價格」與價值混淆。(取自網路)

我們每天使用著貨幣進行各種交易,或者購入產品,或者支付服務,在台灣的消費者使用新台幣,在中國的使用人民幣,在法國的使用歐元,在美國的則使用美元。每一個產品或服務都有「價格」,支付這些費用需要使用同樣幣別和金額的貨幣,這些貨幣有可能是口袋裡的現金,或者銀行裡的存款,或者信用卡業者所提供的信用額度,不管是哪一種,如果自己所能支用的貨幣總額低於開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就無法取得該產品或服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幼稚園學生也能理解的法則,讓大多數消費者對於價格和貨幣產生一種確定感——今天一罐可樂標價18元新台幣,我口袋、銀行存款或者信用卡額度如果高於18元,我就可以選擇去購入這罐可樂。

換句話說,交易時所產生的「價格」數字,對應所能動用的「貨幣」數字,構成了大多數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對金融的概念,一種很確定的概念。其實,這種確定感是大多數貨幣社會存在的根基,如果沒有這樣的確定感,貨幣就無法順利發揮它的作用,社會將會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

但這種確定感,讓大多數消費者將「價格」和「價值」混淆,從而產生了許多的誤解。大多數時候這些誤解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例如一邊嫌鬍鬚張魯肉飯太貴,一邊還是還是在點菜單上用鉛筆打勾、還外加滷白菜時——但如果將這樣的混淆帶入投資行為中,就可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誤解。

一個金融資產的「價格」和「價值」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不管該金融資產是股票、債券、不動產、大宗商品或甚至是貨幣本身。

「價格」和「價值」最大的差別,是價格是可以觀察得到的,價值則無法觀察。

每發生當一個交易時,就會出現一個「價格」,有著明確的數字和幣別。交易頻繁的資產,例如上市公司股票,可能一天會出現上千次交易,也就會出現相當多的價格。交易較不頻繁者,例如不動產或者公司債,或者未上市新創公司的股票,價格比較少更新,但也是有一個確切數字,只是可能過時。

相對於價格是明確的,但必須仰賴交易產生,因此在時間軸上是不連續、零星的,價值卻是抽象的,由每一個潛在的交易對象自行決定,在時間軸上是連續而不斷裂的。

事實上任何交易的產生,不管是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都是因為買賣雙方對於價值的認定不同,才能夠順利達成交易。

買可樂的人(在潛意識中)認定自己能得到的滿足感高過18元的成本,因此該可樂價值超過價格,否則就不會購買。在涉谷花八千日圓(稅別)給造型師剪頭髮的都內高中生,也是認定自己的新髮型能得到超過八千日圓(外加稅金)以上的價值,不管是能吸引心儀的學生會長目光,或者製造隔天上學和姊妹淘打屁的話題,都必須在這樣的價值高於八千日圓的價格下,交易才會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