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英國的集體遺忘症

2015-09-07 07:20

? 人氣

當年的大西洋奴隸制簡圖,英國社會不願面對當年英國的奴隸貿易。(historycei.pbworks.com 供,白曉紅提供)

當年的大西洋奴隸制簡圖,英國社會不願面對當年英國的奴隸貿易。(historycei.pbworks.com 供,白曉紅提供)

近年來﹐不少老一輩的英人喜歡去發掘家庭歷史﹐研究家譜。有人不惜大筆研究費用﹐上北下南地走訪﹐想了解自己的祖先究竟是何背景。這種「尋根」的慾望﹐有時會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挖掘出來的隱藏了數代的家庭史﹐可能並不是個人想要知道的﹐甚至可能對個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衝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八世紀英國的一張找尋逃跑的奴隸的告示﹐形容奴隸的穿着﹐並列出尋獲獎金  (白曉紅 攝)
十八世紀英國的一張找尋逃跑的奴隸的告示﹐形容奴隸的穿着﹐並列出尋獲獎金 (白曉紅 攝)

最近英國廣播電視臺的紀錄片《英國被遺忘的奴隸主》﹐就造成了這樣的衝擊﹐不僅是在個人層面上﹐更是對英國集體記憶的挑戰。這些奴隸主﹐就是十六世紀起三百多年的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最大獲利者。從非洲大陸﹐當年英國貿易者將一批批男女運送到美洲﹐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提供奴隸勞力。後來﹐英國殖民者逐漸進駐加勒比海和北美﹐英國奴隸商人也開始供應奴隸勞力給英國殖民者。到一七六零年之前﹐英國已是全歐最大的奴役國。直到奴隸制度于一八三三年正式廢止﹐估計有大約有一萬艘英船從非洲大陸運送了三百四十多萬名奴隸到加勒比海和北美。

奴隸制度產生的利潤﹐資助了工業革命﹐而加勒比海各島嶼﹐作為英國製糖的殖民地以及英國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成為大英帝國的發展樞紐。英國本國上上下下的許多銀行﹐企業和工業﹐都是奴隸制度利潤的投資產生的。《英國被遺忘的奴隸主》紀錄片突顯的是這個制度的滲透程度﹐制度的獲利者不僅是英國奴隸商人﹐船主和加勒比海的英籍農場主﹐也不僅是各海港(倫敦﹐利物浦﹐布理斯多﹐格拉斯哥)及其相關工業﹐還包括了英國內地的中上層階級和他們的企業﹐許多都與奴隸制有密切關係﹐並因奴隸制而蓬勃發展。

讓有些英人不敢接受的﹐是看到英國四萬六千名奴隸主的姓名﹐發現原來從皇家貴族以至一般商人﹐甚至一些文學家的家族﹐包括了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家族﹐都在這名單之內(他的父親曾是公務人員﹐參與監督鴉片的進口中國﹔他的曾祖父是一名「小規模的」奴隸主﹐擁有兩百多名奴隸)。在「尋根」之旅最後﹐大眾愕然發現﹐英國整個社會其實都是由奴隸制塑造出來的。

直到英國一八三三年的廢止奴隸制法案﹐八十萬名非洲奴隸才被釋放。而奴隸制的廢止本身﹐也隱藏了一個不為一般英人知道的秘密﹕原來﹐由於奴隸主的強烈抵抗﹐這法案裡有一條項目﹐規定政府必須賠償奴隸主﹐政府花用了天文數字的兩千多萬鎊的賠償(相當于今日的一百七十億鎊)﹐也就是國家當年總預算的百分之四十(來自納稅人)﹐才使得四萬六千名英國奴隸主放棄他們的「財產」 -- 也就是他們擁有的奴隸。並且﹐奴隸並不是立刻成為自由人﹐根據奴隸廢止法案﹐他們必須繼續為奴隸主勞動四年﹐每週四十五小時﹐才能最終獲得自由。原來﹐奴隸制度的廢止﹐並不是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人道主義勝利的光彩一頁﹐而是一項以國家資源達成的妥協﹐最大贏家仍是奴隸主。猜猜看得到最多賠款「相當于今日的八千萬鎊」的奴隸主是誰?是約翰格拉斯頓(John Gladstone)﹐也就是十九世紀支持奴隸制的首相威廉格拉斯頓(William Gladstone)的父親。他當時經營九個奴隸農場﹐擁有兩千五百多名奴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