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風波:政治因素影響下的兩岸電影業,如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2018-11-22 21:00

? 人氣

傅榆(右)展示獲得的金馬獎獎杯。(圖/BBC中文網)

傅榆(右)展示獲得的金馬獎獎杯。(圖/BBC中文網)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11月17日晚,台灣紀錄片導演傅榆在金馬獎頒獎禮上說出這番話。話音剛落,台下響起掌聲與歡呼聲,但並非所有人都在雀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鏡頭裡看到,本屆金馬獎執委會主席李安雙手緊握,欲言又止,後又面帶微笑。

「這好像是一個炸彈,」台灣電影製片人徐靜雯(化名)向BBC中文表示。「一聽到有這樣的言論出現,就知道接下來整個電影圈應該會有蠻大變化。」

「最直接的就是明年金馬獎中國片會不會來參加,還有一些正在進行中的項目,無論是單一電影人,還是兩岸電影合作,勢必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徐靜雯稱。

與徐靜雯料想一樣,典禮結束後,關於未來中國電影參加金馬獎的各種說法甚囂塵上,兩岸影視界一直在緊張觀望。

如果金馬獎沒有中國電影

Chinese director Zhang Yimou poses backstage after winning Best Director for his movie Shadow at the 55th Golden Horse Awards in Taipei, Taiwan
68歲的張藝謀今年首次提名金馬,獲得最佳導演獎殊榮。

「在華語的社會裡面,台灣相對是非常民主的、自由的,金馬獎自然也就是開放自由的,」曾經獲得金馬獎且擔任過評審的台灣電影導演林正盛向BBC中文表示。「如果中國政府決定以後都不參加,我會為中國電影朋友感到不捨,」他說。

有「華語奧斯卡」之稱的台灣電影金馬獎已舉辦55屆,1996年開始接受中國電影報名參加。在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的最近幾年,金馬獎上的中國面孔逐漸增多,今年金馬獎甚至被稱為中國電影「大年」。在最佳劇情長片五部提名作品當中只有一部作品來自台灣,另外四部則全數來自中國,中國導演更是壟斷了最佳導演的全部五個提名。

「(金馬獎)這麼多年輕導演的作品,代表著中國電影的希望和未來,」本屆頒獎禮上,知名導演張藝謀曾這樣說。張藝謀的「中國」跟傅榆的「中國」可能含義不同,但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講,金馬獎份量不輕。

香港影評人岑朗天認為,從每年報名金馬獎的情況來看,中國電影界很看重金馬獎,金馬獎嚴格的評審標凖和流程也使其認可度不斷升高。所有評委需要集體看完全部入選電影,整個討論過程也需記錄。「現在的金馬獎是一種標凖,代表每年華語電影的總體表現,」他說。

林正盛表示,金馬獎在華語世界扮演的另外一個角色是,讓在中國無法上映的電影被全世界看到。「讓那些被官方意識形態審核禁言的電影可以被看到,保持中國電影創作的活力,讓年輕導演碰觸官方禁忌的題材,讓創作者去表達、批判或者反思,那樣社會才會健康。」

「如果不能來參加,我覺得對中國電影是很大的損失,」林正盛說。

在岑朗天看來,中國電影現在看重市場,比起得獎賺錢更重要,在這種氣氛下,不參加金馬獎對中國電影產業影響應該不大。而對於金馬獎來說,失去中國板塊可能會帶來影響力下降,但保證創作、言論自由對金馬獎意義同樣重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