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不存在的頭銜:財經專家

2015-09-04 06:30

? 人氣

我的母校台灣大學就有一個排名很高的「財金系」,全名是「財務金融學系」,英文則是單純的「Department of Finance」。換句話說,不管財務和金融都被歸為「Finance」,如果要我來猜的話,母校對於「財務」的解釋大概是接近「企業金融(Corporate Finance)」,對於「金融」的解釋大概是接近「市場金融(Market Finance)」或是「金融理論(Financial Theorie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如果「財務」指稱的是「企業金融」,那就不再單純是我前面所描述的「公司或組織的資產、負債、損益和現金流的管理」,而是更高一層的「使用並規劃公司資產與負債,以期創造未來長久的自由現金流」。

更進階的說,傳統定義中的財務工作處理的是公司的歷史會計資料(可追溯到公司創始),外加至多未來一年或兩年的「預算編列」,所經手的數字都是真實的數字,每一塊錢都是一塊錢。企業金融卻是徹底的看向未來(forward looking),不應過度在乎過去(逝者已矣),而主要瞄準未來十年、二十年公司能創造的自由現金流,評估創造這些自由現金流所需要的投資,以及這些自由現金流內涵的波動風險,從而抵達這些規劃是否能夠增加「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的結論,如下圖所示。

楊建銘文圖表
 

如果說財務像是從高中交往到大學的青梅竹馬,最多只會思考接下來一兩年兩人共同租屋的成本節省,或者分隔兩地的分手風險,那麼企業金融就是日本「婚活」中,瞞著現任男友或女友報名參加,並睜大眼睛評估多種「方案」的長期效益的想婚一族。

換言之,「財務」和「企業金融」其實不應該混為一談,尤其是在「財務部」這個部門遍佈於台灣私人公司和公家機關組織中的背景下。因此「財金」這個名詞仍舊具有根本的矛盾性,「財金專家」到底專長的是什麼也很有可議之處。

「好啦,好啦,你說得有道理。但就跟你高中聯誼時回問的那個冷問題一樣,『財經』或者『財金』的定義差異對我們創業者來說,根本不重要吧?」這個專欄的讀者們大概會這樣嗆我。但很遺憾的

:當你的新創成長到一定規模時,不管是投資人、記者、供應商甚至是大樓管理員,都會告訴你說你現在需要一個CFO。你在中文媒體中習慣讀到的CFO翻譯是「財務長」,於是你土法煉鋼地從一群有「財務經驗」的候選人中選了一個名校畢業、資歷豐富的「財經專家」或者「財金專家」加入你的新創。

可惜的是在這種邏輯下,你找到的十之八九會是高級會計人員,而不是能和你一同披荊斬棘、航向偉大航線的CFO。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